《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通讯员 沈奕君
一个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人口只有23.6万人的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却创造了十几个“国字号”品牌:从鼓励土地流转,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制定;从推广“社区工厂”,到全国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15年来,陕西省平利县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响当当的名县。
作为陕西最边远的贫困山区之一,是什么造就了平利的兴盛和奇迹?熟知平利县的经济学家、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是党建,是智慧,是情怀,是精神,是担当,是拼搏,更是新发展理念,是系统化思维,是超前规划,是顶层设计,是不忘初心,是敢为人先。”
平利县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从而使新发展理念在平利落地生根,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精准发力
2011年,平利被列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十二五”末,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贫困人口44811人,贫困发生率22.4%,个别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2017年,全县贫困对象有14811户38212人。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人口多,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利县县长陈伦富说。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平利县应该如何切入?
“锲而不舍抓党建,以党的政治优势,点燃、激发、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心力。”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平利始终将党的力量时刻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发展局面。“我们在全县79个贫困村,成立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统领‘四支队伍\’,组成了一支能打善战的‘铁军\’。”郑小东说,平利县以“支部+X+贫困户”这一***模式为抓手,开展了“学、亮、比,争、创、出”大比武,出台了《关于实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落到了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身上。
“脱贫攻坚打胜仗,基层干部辛苦了……”正阳镇龙洞河村老人张光德清唱着花鼓,喜气洋洋。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她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张光德以前的家“悬”在大巴山深处,孤身一人,生活拮据。了解情况后,镇党委、政府和包扶干部迅速拿出了精神帮扶和***方案。暖人的关怀很快让老人有了过好日子的信心。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蒋军的帮扶下,今年,张光德种了2亩茶园,养了10只土鸡,6头土猪,一年收入保准超过1.5万元。
54岁的万勇,是平利县长安镇财政所的一名干部。2016年,他被选派到中原村抓脱贫攻坚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今年又被选派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双杨村。“虽然父亲年迈,自己和妻子都患病,但工作起来,万勇真有点‘拼命三郎\’的味儿!”平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俊介绍。在平利县,像万勇这样沉下身子大干苦干实干的党员干部不胜枚举。“这些干部脑子活,思路新,点子正,善总结,他们一进村,就受到群众的真心欢迎。”陈俊说。
平利县把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构建这个“牛鼻子”上。一方面,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除了绞股蓝和茶叶等主导产业外,平利县还立足生猪、魔芋、林果、水产等五大产业,将主导产业与小众企业相结合,做到贫困户全覆盖,使贫困户收入得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区工厂”、产业联盟和新(下转三版)
新闻推荐
□通讯员李媛罗业顺肇事车辆撞伤6旬精神障碍老人后逃之夭夭,更换受损车辆仪表盘、大灯总成配件试图逃避法律制裁。即使给摩托车“移花接木”,也瞒不过交警“火眼金睛”,更抵挡不了交警破案的执著。...
平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利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