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安康市发生特大暴雨洪灾和泥石流灾害,11.8万人因灾无家可归。自此,一场规模空前的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从安康正式启动,目前已有74万曾深受地质灾害威胁和贫穷困扰的安康群众从秦巴深山搬出易地安置。如今,随着一批批劳动密集、无污染社区工厂的进驻,全市1154个移民搬迁社区将就业机会送到了群众家门口,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移民搬迁
帮助群众“摘穷帽”
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暴雨泥石流吞没了原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村民世代居住的家园,该村22户78间房屋全部被冲毁、埋没,29名村民被洪水和泥石流夺去生命。在这场特大暴雨洪灾和泥石流灾害中,安康市182人因灾死亡,11.8万人因灾房屋倒塌而无家可归。
“7·18”洪灾过后,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构想,计划用10年时间对陕南三市居住在危险地段、生产生活困难的240万名群众实施移民搬迁。自此,由七堰村与周边的新铺村、小沟村和金鸡村等合并后统一规划的七堰社区成为陕南最早的移民搬迁安置点。2017年10月11日,华商报记者来到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如今这里已有居民4000余人,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红花绿树和远山中,在秋雨中显得十分静谧整洁。
“今年的雨已经下了有半个月,搁以前肯定会担心出大事。但现在村民们搬到了安置小区,再也不用为洪水和泥石流灾害担惊受怕了。”七堰社区主任黄锋原本是七堰村支书,至今他仍对“7·18”洪灾时的惨状记忆犹新。据他介绍,移民搬迁只是改变群众“因山而贫”的第一步,挪掉穷窝后,他们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带领群众就业致富。
>>安居与乐业并重
“社区工厂”开在家门口
如今,七堰社区已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场、千亩观光茶园等一批农业项目,解决社区就业500多人。据黄锋介绍,“再过两天,四川一个客户会过来收购500头生猪,此外,观光茶园在用人高峰期可为村民带来人均1000元的月收入。目前社区正在筹建七堰遗址公园,期望通过旅游观光进一步带动村民收入。”
此外,七堰社区积极开展致富技能培训,拓宽社区留守妇女就业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缓解了农村的凋敝。今年7月份,七堰社区成功引进了第一家“社区工厂”,如今,这家服装厂已拥有25名合同女工,均为七堰社区搬迁移民。
今年40岁的七堰社区村民钟啸,此前一直在广东的服装厂做针车、纺织工作,“7·18”洪灾后和丈夫回到了受灾的家里。搬入社区后,夫妇俩开了一家小商店,一边照顾孩子上学。由于服装制作技术娴熟,“社区工厂”开办后,她被老板聘为社区工厂工长。“我主要是指导其他工人技术,有时候订单多也会参与赶工。”据她介绍,服装厂3个月以来,订单一直源源不断,“现在厂里一天可以制作五六十件衣服,在这里上班时间比较灵活,既可以照顾小孩,又能补贴家用。下一步厂里会进一步拓展规模。”
>>到2020年
安康将建300家“社区工厂”
据了解,自移民搬迁工程启动以来,仅安康市就已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1154余个,完成搬迁安置74万人。 随着搬迁群众被集中安置,人口规模的集聚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基础。为了让搬迁落户的村民有事可干、有钱可赚,近年来,安康市将移民搬迁与就业脱贫、产业脱贫相结合,探索出将劳动密集、无污染的“社区工厂”搬进移民搬迁社区的模式,解决移民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为搬迁群众增加就业,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截至目前,全安康市已建成社区工厂136家,带动搬迁群众就业3万余人,平利县“社区工厂+贫困户”就业扶贫模式被国家扶贫办列为经典扶贫案例。今年4月,陕西省就业扶贫现场会在平利召开,在陕西省人社系统推广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经验。陕西省人社厅围绕社区工厂培育扶持出台了专门就业补贴政策,提出全陕西每个贫困县至少建成1个社区工厂。
今年7月份,安康市政府下发《关于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从准入门槛、资金扶持、技能提升、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工厂,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提出到2020年,全安康市建成社区工厂300家以上、带动就业5万人目标,每个移民搬迁社区或农村人口集中区都有1家以上的社区工厂。华商报记者 王斌
新闻推荐
——平利县党员干部抗洪救灾记
平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利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