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迁祥正在观察香菇的生长
记者 杨泽星 文/图
因家境贫寒,妻子五年前离家至今未归,儿子与他相依为命。作为里外一把手,当时的秦迁祥只能靠着种庄稼、打零工来勉强维持父子俩的生计。“就算家里再穷我都要供儿子读书,我要把日子过起来”。为了摘掉贫困的帽子,给儿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干部的帮扶下,秦迁祥搞起了香菇种植。
下定决心拔穷根干部帮忙“送资金”
在汉中市平利县正阳镇正阳河村,记者见到了秦迁祥,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劳作,让今年54岁的他看上去显得清瘦又黝黑,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坚韧劲儿。
谈到自己的家庭,秦迁祥略有停顿后,抿着嘴说道,“媳妇五年前就离开了,直到现在都没回来”。他告诉记者,媳妇走的时候,他们的儿子才六岁,由于要照顾儿子,他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种地和干零杂活勉强度日。
日子一天天过去,可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起色。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秦迁祥意识到不能抱着将就的态度生活了,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年幼的儿子作打算。于是他把脱贫这件事放在了首位,四处寻找生机,一番打探后,他听说香菇产出快、投资小,前景看好,动了种植念头。心动就要行动,他想到有远房表哥在湖北经营香菇种植,在向表哥虚心取经后,秦迁祥的心里有了数。
发展产业没资金、缺技术怎么办?秦迁祥坦言,尽管他对种植做出了规划,但缺乏本钱的硬伤成了他的心病。正发愁之际,他听说平利县农商银行驻村帮扶工作队要来,这让一筹莫展的秦迁祥看到了一线生机。他联系到村上及驻村工作队,将自己种植香菇的详细计划告诉他们,驻村队经过多次考察和评估后,通过正阳镇农商行网点的审批,给秦迁祥发放了十五万元的贷款,帮助他迈出种植的第一步。“我很感谢帮扶干部,如果没有他们,我的种植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有了本金,再加上从表哥那里学习的种植技术,去年七月,秦迁祥筹备已久的香菇种植业落地了。
驻村工作队“雪中送炭”解决后顾之忧
从香菇的种植、菌包的制作、接种、培养、管理、采收到加工,秦迁祥对每一道工序都毫不马虎,不仅认真请教技术员,还仔细查阅相关香菇种植的书籍,不断提升栽培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经营,两万多筒香菇初见收益。
然而好景不长,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令秦迁祥始料未及。随着夏天的临近,香菇到了一年中最盛产的时期。香菇产量一天天在增长,然而销路不畅,再加上没有烘干和保鲜设备,只能随摘随卖,眼看着大量鲜香菇积压,却没有更好的贮存办法。
为了帮助秦迁祥,当地镇、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他联系客商,搭建采购渠道。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还特意为他送来一台香菇烘干机,秦迁祥乐开了花,爱不释手地围着机器进行安装调试,不住地感谢驻村队“雪中送炭”。
“我太高兴了,这些干部们给了我最大的关注和支持”,秦迁祥激动地告诉记者,这台香菇烘干机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这回可算是放下心来了。
要把日子过好早日脱贫增收
“现在香菇天天都有进账,晚上睡觉也踏实多了”,秦迁祥告诉记者,从今年五月正式生产到现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了两万多元的进账。他的八个香菇大棚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生产,过上月月有收入的好日子。“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三年后我预计年收入可以达到15万了!”对今后的生活,秦迁祥信心满满。
“脱贫路上一家人,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全靠领导干部的帮助,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秦迁祥坦言自己有压力,但是更有动力。“我要趁着国家的好政策,把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把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争取早日脱贫。”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在***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中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写一路收获16通讯员师益奎记者李孝清从村委会出发,走完7.5公里崎岖的通村便道,再步行1公里山路,有三间土木结构的正屋和一间偏屋收拾的干干...
平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利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