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元(左)展示宁陕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为他颁发的聘书。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谭海波 杨卓 文/图
“打工”和“销售”这两个词似乎不搭界,宁陕县太山庙镇油房村村民朱清元不仅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做出了大文章。
“现在,蜂蜜不愁卖了。”8月13日,在合作社见到朱清元时,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早在1991年,朱清元就和妻子开始养蜂,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蜂蜜收入维持。一直以来,蜂蜜的价格低不说,遇上天气不好,产量就上不去。为了增加收入,朱清元尝试种过猪苓、香菇,但收成都不好。
“孩子上学要学费,蜂蜜卖不出去,把人急得睡不着觉。”想起当时的窘迫生活,朱清元记忆犹新。看着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朱清元的妻子只好到山东省胶州市打工。朱清元想尽一切办法,托亲戚朋友帮忙卖蜂蜜,销量还是不行。
2017年9月,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的工作机会,朱清元来到妻子打工的胶州市,当起了造纸厂流水线上的工人。除了简单的衣物,朱清元随身携带了十来斤蜂蜜。刚到厂里的朱清元“无心”工作,他到处寻找机会推销蜂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清元发现刚上完夜班的工友哈欠连天,疲惫不堪,他赶忙给工友冲了蜂蜜水,让他们缓解疲劳。趁着机会,朱清元向工友推荐起家里的蜂蜜,还免费送给他们喝。
清香的味道、甘甜的口感一下子赢得了工友的赞赏,部分工友当即向朱清元下了订单。一传十,十传百,朱清元的蜂蜜在三千多人的工厂传开了,大家争相购买。看着蜂蜜销路打开了,朱清元赶紧辞了职,回家扩大养蜂规模。
后来,朱清元成立了以养蜂和魔芋种植为主的高山源种养合作社,当起了负责人。他不仅自己带头养蜂,还吸纳了12户贫困户养蜂。乡亲们看着朱清元的蜂蜜不愁销路,纷纷加入他的合作社。
谁曾想到,在油房村养蜂最早、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朱清元,靠着聪明才智,利用打工机会一举打开了蜂蜜销路。每到摇蜜时间,胶州的工友早早下了订单。大部分蜂蜜除了被胶州的工友预定外,平日里朱清元还在微信朋友圈上卖。对于蜂蜜的质量,朱清元严格把关,到了割蜜季节,他会到农户家亲自检验。
因为养蜂技术好,2019年,宁陕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聘请朱清元为技术农技员。除了养蜂,现在的朱清元还当起了“土专家”,辗转各个镇、村为村民讲授养蜂和魔芋种植技术。
“2018年,蜂蜜直接卖断货了,今年已经卖了一千多斤。下一步,我还要把蜂蜜产业做大。”朱清元说,村里蜂蜜供不应求,12户贫困户靠着养蜂全部脱贫了。
新闻推荐
记者王缠卫通讯员陈苗立秋刚过,凌晨的大山里气温略带寒意。宁陕县城关镇月河村村民杨停学骑着摩托车到了山脚下。他卸下绑...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