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扶贫产业持续发挥带贫益贫作用?安康汉滨区在落实“六稳”“六保”实践中,用好“消费扶贫”这一“金钥匙”,不断解锁扶贫产业“瓶颈堵点”,牢牢将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稳定发展、群众持续增收”的康庄大道。
扎牢“基本功”,打好消费扶贫“敲门砖”
汉滨区山野老农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营的养蜂产业是汉滨区瀛湖镇结合枇杷产业同步推进的一项扶贫产业。该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26户420人,通过消费扶贫年销量已达300万元,人均稳定增收800元。
“以前,我们镇产的蜂蜜没有牌子,进不了超市,销路一直不畅,合作社也不敢扩大规模大发展,产量也就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产业也就走进了一个低产低带动的恶性循环。这两年,我们通过扶贫产品认定,注册了商标,不仅可以参与区政府组织的产品展销推介会,还可以在区上‘三专一平台’售卖,销路被打开,规模和带动群众的能力也随着成倍增长。”汉滨区瀛湖镇党委书记王小龙介绍道。
像瀛湖蜂蜜一样,汉滨区围绕扶贫产业在练好“基本功”上下功夫,一方面盯紧产业生产力提升,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全区已逐步打造形成了畜牧、茶叶、魔芋、蔬菜、核桃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以“五大产业”为主,“特色产业”为辅的“5+X”产业格局;另一方面盯紧扶贫产品认证,规范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全程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业园区,完成相应资质和产品申报,做到扶贫产品认定应推尽推。
目前,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79万头,茶叶、魔芋、蔬菜和核桃种植面积分别为18.1万亩、12万亩、16.57万亩和54万亩;发展中药材2.3万亩,养蜂2.3万箱,烤烟1.3万亩,蚕桑2500亩,黄花菜3000亩。全区通过扶贫产品认定233个,注册商标176个,其中“汪大运”“悠源”“康硒谷”“汉水韵”“咚咚锵牛肉酱”等14个品牌已成为省市知名品牌。
找准“标准尺”,镶好消费扶贫“进门槛”
家住建民街道青春村八组的贫困户陈命军,依靠参与村内合作社种植大樱桃,率先在村内甩掉了贫困帽子。鼓起来的腰包,让身患残疾的他,如今也能在村内挺直腰杆。
“我也没有啥致富秘方,就是按照合作社技术人员说的操作流程,照着葫芦画瓢,按别人回收标准生产,虽有点繁琐,但比我过去收入的多。”陈命军给其他15户贫困户交流着自己的心得。
扶贫产品质量是消费扶贫的生命线,亦是消费扶贫的“进门槛”。汉滨区围绕扶贫产品质量找准统一生产“标准尺”,在夯实统一收购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参考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符合该区农业特点的生产标准,并引导园区对农副产品统一检测、认证和贴标,建立以二维码为基础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从生产技能培训和销售管理能力两个方面,把培训建在生产与销售一线,实现扶贫产业“统一技能培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农产品收购、统一包装销售”。
目前,累计建成区、镇、村三级电商、供销服务站点106个,收购农产品1000余吨、价值6000余万元,全年网红带货100余次,销售1000余万元。
用好“粘合剂”,搭好消费扶贫“大舞台”
“我们超市在区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开设了扶贫专区。刚开始,我还担心专区的东西卖不动,但随着消费者对扶贫产品的认可度不断上升,专区的销售额也成逐月上升趋势,这让我把扶贫专区进一步扩大有了更大的信心。”盛裕祥连锁超市董事长柯愈鑫说。
目前,该超市在城区的8家超市分店都开设了消费扶贫专区,扶贫产品月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消费扶贫能不能成功关键看有没有畅通的路径。汉滨区聚焦供应商、营销商和消费者三个消费关键环节,充分用好“三专一平台”、对口帮扶等消费扶贫机制这个“粘合剂”,强势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实现专区随着超市走,专馆随着人流定,专柜贴着楼盘建,平台走进手机里,消费扶贫处处见。
同时,汉滨区充分发挥中央定点扶贫建设银行、苏陕协作、西安雁塔、航天基地区域对口帮扶,省级国企、高校、医院“三大帮扶体系”以及省市帮扶部门“五大帮扶平台”资源,建立长期定向采购消费机制,拓宽区内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同步开展扶贫产品“五进五销”,有针对性破解扶贫产业销售堵点。为消费扶贫搭建起长期稳定的“大舞台”。
截至10月底,该区已建成线下消费扶贫专馆6个、专区18个、专柜56个,累计消费扶贫额实现3.43亿元。
(蔡俊波 本报记者 曹兴君)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李孝华实习记者奚钦通讯员张雪琴)安康地处秦岭以南,汉水之滨,别名金州,是一座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的城市。近年来,随...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