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康 今日旬阳 今日镇坪 今日平利 今日岚皋 今日紫阳 今日宁陕 今日石泉 今日汉阴 今日白河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今日安康 > 正文

一对群文伉俪的工作生活

来源:汉江晨刊 2019-04-09 01:00   https://www.yybnet.net/

□ 记者 孙妙鸿 通讯员 李永明文/图

A

从欣赏到伉俪 一对新人开启艰难的文化跋涉

出生在汉滨区吉河镇普通农家的蒋典军,自幼好学,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苦读圣贤、吟诗作赋。高中毕业时,以语文第一名的成绩招录到原吉河区清坪乡做一名宣传干事,留到区公所当一名通讯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工作历程。

工作后的蒋典军,一边工作一边在文学道路上苦苦钻研。那时候,文学发展百花齐放,文艺青年才思泉涌。热爱文学的蒋典军,工作之余创办了《滴泉》文学社,自己刻版,自己印刷,尽情地徜徉在文学道路上如痴似醉,并常用笔名在安康第一师范学校《沃土》、第二师范学校《沟边文学》等文学刊物上刊发诗歌、散文。

一次,蒋典军看到《沟边文学》上有一首诗,强烈的思想共鸣,让他按捺不住心中的狂热,随手写下一篇诗歌评论,并以“默庐”的笔名邮寄到校刊编辑部。不曾想,就是这一篇小小的评论,让他收获了爱情。

原来,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看书爱好写作的洪妍,1986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安康第二师范学校。学习期间,经常以文艺骨干的角色,活跃在学校的文学社团。没想到,她发表在《沟边文学》上的一首小诗,竟然有读者互动,并写了评论。欣喜之余,她开始打听这位自称“默庐”的评论者。

经校刊编辑介绍,两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相识了。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志趣,相同的追求,让两个人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中专毕业后,洪妍被分配到吉河,做了一名乡村小学老师。此时的蒋典军,也从一名通讯员、办公室文秘,成长为吉河区吉河乡办公室主任。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他很快又从办公室主任提拔到清坪乡任科技副乡长。

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蒋典军对文学、对书法、摄影的痴心不改,也因为文学的强烈吸引,相互欣赏的蒋典军和洪妍,迅速升温,并走进婚姻殿堂。

从爱好到职业 夫妻携手问鼎文脉的苦苦探索

婚后,一个在教育战线孜孜以求,一个在行政机关克己奉公。在妻子的默默支持下,蒋典军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副乡长到副镇长,再到张滩镇镇长,成为服务一方百姓的“主官”。为了照顾家里,洪妍从教师转岗到吉河文教办,2001年,又从文教办调到汉滨区文化馆,实现了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愿望。

是金子总会发光。2003年,组织上发现蒋典军在文艺道路上的成就后,委以区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的重任。

妻子前脚刚到,丈夫后脚就来了,从文化爱好者华丽转身为文化工作者,夫妻俩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汉滨区文广局是2000年与教育局分开后成立的,承担汉滨区近百万人的文化服务工作任务。当时的文化馆只有两层小楼,活动场地受限,又有7人接近退休,办公室设施简陋,还在用蜂窝煤取暖……蒋典军积极向上争取,实现机构重组,资源整合。随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汉滨区文化馆得到了重建。

文化单位,必须要尽最大努力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场地有了,如果再没有文化产品,是无法向组织交待的!蒋典军一手吸引专业文艺人才到文化馆工作,一手挖掘扶持乡土文艺人才,试图寻找队伍传承安康传统文化的“根”。在成功完成专业人才吸引工作后,他一肩背包,一部相机,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开启了文化寻“根”之梦。

在走访过程中,2010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们在瀛湖镇走访老艺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位唱《安康道情》的艺人的线索,蒋典军立即邀请了镇上干部一起登门。当老艺人从家里翻出用牛皮纸抄写、布满灰尘的歌本时眼前一亮,《安康道情》在安康传唱这么多年,这本歌本是唯一传世的孤本。与老人交谈才知道,老人从小随师傅学习安康皮影道情戏,遗憾的是,老人不识字,凭着记忆唱《道情》。临走时,蒋典军表达了想借歌本看一段时间的想法,被老人婉言谢绝。回来后,蒋典军不死心,与专业文艺团队一起,买了一些礼品第二次去老人家拜访,请老人唱,他们听,并用录音设备记录下老人纯真的唱腔。第三次,蒋典军又去老人家拜访,并与老人做了“用工资卡抵押借歌本学习”的交换。老人被蒋典军的痴迷、热情感化,不仅将歌本借给他,还给他提供了与老人一起唱戏的11位老艺人的信息。蒋典军回来后,将歌本成功翻印,使“安康道情”又成功申报列入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后来,由老艺人徐生力执笔编著《安康皮影道情戏剧本》。

从保护到传承 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安康皮影道情戏剧本》一书,让蒋典军深深地意识到拯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他认为文化是有“根”和“脉”的,要找到“根”和“脉”,就要尽快抢救性保护老艺人。于是,他开始普查老艺人信息。通过普查,收集相关内容,并进行汇集成册。没有专门经费,他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赠送书法作品的方式筹集。没有人员,妻子就利用业余时间打“下手”。截至目前,他已收集整理民间文艺10个门类,出版《把根留住——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1卷。通过他以实际行动倡议,一批老艺人积极加入到挖掘整理和保护民间文艺中,更有文艺爱好者将已经整理好的文艺作品,请他归类成册。

从挖掘老艺人身上找到“甜头”的蒋典军,发现文化是深入老百姓骨髓的东西,在全民奋力奔小康的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同步进行,因此,“文化小康”迫在眉睫。要达到“文化小康”,不仅文化部门、文化单位要努力,还要发动社会人才广泛参与其中,通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使文化元素得到传承,从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厦。于是,蒋典军拽住文艺骨干培训这只有力的“手”,希望通过这只“手”,让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

蒋典军创办的《香溪》文学刊物,无疑是发现文学骨干的“伯乐”。从2003年的《群文演唱材料》到《时光》,再提升到《香溪》,不仅是由资料向报纸再到刊物的转身,栏目的仔细分类,给更多的文艺爱好者找到了归属,一批文学文艺爱好者通过《香溪》这所“刊授学校”迅速成长起来,目前,汉滨有书协、作协、民协、摄协、美协等8个协会近千名会员(如区级作协会员128名,市级会员76名,省级会员47名,国家级会员2名)。他们用手中的笔,歌颂着安康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文化得到传承的基础。蒋典军及时把优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文艺作品搬上舞台,并对汉滨区3000多名文艺爱好者进行舞台常识、服装、道具、化妆、灯光、音响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书法、美术、摄影艺术在安康发展呈蓬勃之势,蒋典军顺势而为,从2005年开始,策划了“百村百名书画作者”免费培训项目,计划利用5至8年时间,为汉滨区495个村(社区)每村(社区)培训一名书法爱好者,每年春节期间,为这些书法爱好者准备好笔墨、红纸,让他们免费给广大群众书写春联;一批美术爱好者通过举办培训班也加入了志愿服务行列,培养一批又一批少年儿童爱上美术;为扶持、培养摄影艺术人才,蒋典军策划“汉滨摄影艺术节”,已成功举办11届,培训辅导摄影爱好者3700多人,从2010年开始,这批摄影爱好者以“文化小康行动”为文化服务主题,每年暑期为山区孩子免费拍毕业照,为留守老人拍生日照,为移民搬迁户拍摄纪念照,为移民安置社区拍“全家福”等。这批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文化爱好者,活跃在汉滨城乡,也体现着文化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蒋典军与洪妍个人文学之路也越走越远。蒋典军在1994年已出版了个人诗集《起奏黎明》,连续三届获安康市政府文艺精品创作政府奖,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度定点深入生活创作扶持项目等;洪妍也先后创作散文等作品50余万字,并出版了个人散文集《心灵之约》。

认识蒋典军,是从他书写的商家牌匾和机关单位办公室的字画开始的,那一撇一捺间如重峦叠嶂,尽显他热爱安康山水、钟情安康自然的家乡情怀。而认识洪妍,则是从她经常给我们的来稿中,她的散文波澜老成,用词劲道,情感丰富,总给人不一样的情感享受。相识后才知道,他们因文结为伉俪,又因文成为同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文化工作者后,主动把保护和传承文脉扛在肩上,以忘我的精神、专业的水准,走田间地头,串普通人家,谱写着文化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B

C

新闻推荐

沙沟“采茶郎”

阳光暖暖地洒在沙沟里,在绿意盎然的茶丛中,赵龙玉的红夹克显得格外耀眼。环山呈一个簸箕状,沟坡较为平坦,高矮如剪,整齐划一的...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对群文伉俪的工作生活)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