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是以科学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27年来,累计获得中、省、市科技成果奖64项,编制发布省、市地方标准81个,选育审定林木良种8个,引进林木良种40余个。这是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自1991年成立以来,大力推进机制、科技、服务创新,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创新作用发挥在人才,创新活力展现看人才,林业事业发展靠人才。在科技队伍培养上,市林技中心建立了梯级人次培养计划,通过“树头羊”“压担子”“引人才”等做法促进了人才脱颖而出。
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不等不靠,在强化职工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技能竞赛、一对一培养,给科技人员注入“营养剂”提升实干创新的能力。一是坚持请进来传授。邀请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安开展对口培训;二是坚持送出去学习。每年选派人员参加国家、省、市行业培训;三是坚持接地气实践。组织开展“科技大讲堂”活动,建立科技承包服务制度,为中青年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能力展示和生产实践舞台;四是坚持立制度保障。2011年制订了《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和《论文发表奖励制度》,鼓励技术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多措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出了一支作风硬、水平强、服务好的林业科技工作团队。
为了寻求突破,更好地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市林技推广中心不断寻求拓展视野,突破行业和地域局限,吸纳各方贤达共同开展科研创新,研究对象不仅涉及核桃、茶叶、林下产业等地方主导产业,还涉及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漆树、油桐、黄连木等,更是深入竹子、薯蓣、桑茶菌、负氧离子与PM2.5等众多领域。
在中央财经跨区域项目“油茶良种引进与示范推广”中,林技中心力邀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油茶专家参与合作,为安康市引入了高产、稳产的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在黄姜良种选育、专用肥研究、标准综合体研究及良种基地建设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中,主动联系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位教授开展持续合作;在编撰漆树、柑桔、核桃等省、市地方标准综合体的过程中,将主产区的业务骨干和园区业主吸纳进编制小组,并邀请周边地市行业专家参与修改讨论。
市林技中心多年来努力推进跨域型“产学研融合”和“产学教融合”实践科研模式。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建立了北亚带经济林实验站和安康市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安康市瀛天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共同编制“富硒核桃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并获得了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支持。
安康多山少地,产业化水平较低,林业技术相对落后。市林技中心坚持“科技兴林富民”目标,在成果转化和技术传播方式上,想点子,出实招,不断强化林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以确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广大林农得到实惠。
1992年起市林技中心便开启了以县区为单位的科技承包服务,选派科技推广团队深入乡间地头传授技术,并将这项好传统延续至今。2017年开始又建起林业科技推广的微信公众号,使科技服务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面对基层林业推广单位人员流失、业务收缩的严峻形势,市林技中心两度开展专题调研,就其现状、问题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谏言,并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市、县、镇三级林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了11个市、县林技中心(站)和7个镇林业工作站的标准化创建。
在“3152”和“十百千”等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中,市林技中心坚持技术扶持、表彰先进,推出了一批科技示范典型,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全市经济林发展的新局面。
通讯员邓琳玲
新闻推荐
近年来,汉滨区老城办推出了集阳光政务、民情直通车、家庭医生、智慧123、“你点我办”和社区之窗等5+1模式的“智慧老城”...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