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龙春来
拥有百万人口之众的汉滨区,是陕西省唯一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超过10万人的深度贫困县(区),脱贫工作成效关乎全市,影响全省。
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是提升脱贫质量。质量从哪里来?从产业发展中来,从长效机制中来,从市场化发展中来。汉滨区扭住“三变”改革,不断激活农村发展力、农业生产力,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拓展发展路,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村党支部的作用发挥,至关明显。
该区积极探索创新“三变”改革实践,强化党建引领,激活村党支部这个“红色堡垒”,构建起支部“领”、合作社“带”、群众“参”、政策“扶”、产业“兴”抓党建促脱贫“五位一体”体系,先后在231个重点贫困村,发动万名一线帮扶党员干部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推动4.1万户12.87万贫困群众镶入产业链,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党群齐心大干、宣战贫困、共建美好新生活的生动乐章。
支部引领,巧下资源变资产“先手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区始终注重发挥支部引领作用,支持鼓励全区村党支部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统筹开展农村“三权分置”、林权等改革,巧下资源变资产“先手棋”。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三变”改革的关键所在,摸清家底是前提和基础。该区严格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步骤,组织各村支部牵头“三委”班子,对村集体资源资产依序开展清产核资、明确权属、界定成员、量化股权等工作,定下村集体资产盘子准星。采取股份联营、合作建园等方式,与当地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切实盘活村集体沉睡的土地、林朳、荒山等可利用资源,带动村办企业、集体房产、水利设施等发挥效益,确保改革村集体不垮掉、资产无流失。大河镇大河社区党支部按照“支部牵头、村社一体、企业运作、群众参股,合作共建、共享收益”思路,牵头成立“美姐”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620户农户以经营权入股,盘活村集体土地1200余亩,发展金银花产业,今年户均增收达7000余元,村集体提取10万元公益金。
针对当前大量农民进城入镇创业就业,农村承包地撂荒和农宅闲置的实际,进一步推动村支部探索实践农村土地及农宅“三权分置”改革,严格按照“依法确权、充分赋权、创新活权”三步骤,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宅使用权等入股经营主体,推动土地等资源由分散走向集约,生产经营由户单打独斗转为规模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农民获得稳固土地流转收益,并赚取高额务工薪资和二次分红。目前,全区累计实施土地流转29.5万亩,占全区农村耕地总面积的36.4%,打造了一批如牛蹄、晏坝等镇的茶叶专业村,叶坪、中原等镇的魔芋专业村,茨沟、瀛湖等镇的核桃专业村,坝河、早阳等镇的烤烟专业村,4.1万贫困户户均获取土地增值收益一项1500余元。同时,县河、茨沟、瀛湖、流水等镇部分村依托旅游资源,盘活农宅发展“农家乐”“渔家宴”,树起汉江、瀛湖“江湖乡愁”旅游品牌,点燃农村资源变资产的“引爆点”,呈现村村支撑有产业、户户增收有渠道格局。
该区清醒认识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最大优势在生态、潜力活力在林业,把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放在补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上才有出路。据统计,全区核桃面积达55万亩,茶叶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了人均1.2亩经济林果园、年均增收1000元目标。瀛湖镇天柱山村2017年底与瀛天合作社签订协议,发展核桃3500亩,合作社在保证初始阶段支付农民股东每年每亩210元保底分红的基础上,自2019年起,每年拿出园区总产值的8%进行二次分红,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提留3%用于村内社会民生事业,农民股东5%按股分红。谭坝镇前河社区党支部拿出2000亩土地入股硒万山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杨梅,洪山镇乾隆村发展10800亩油茶,县河镇财梁社区发展1000亩高产富硒茶等,山林经济覆盖全区60%的村集体,把绿色山林变成了“绿色银行”。
支部牵头,让产业资金扶到“关键处”
脱贫攻坚、攻城拔寨,资金是关键。该区为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按照“区级统筹、镇办实施、产权村有、企业(园区)使用、股权收益固定、贫困户分红受益”原则,制定出台《“三变”改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村两委实施“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鼓励措施,以制度刚性督促村支部把财政切块、苏陕协作、扶贫贷款、社会扶持等资金统一整合为村集体股权,自建村集体企业或协议投入各类发展良好的经营(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因残致贫的贫困户鄢大尚在报社帮扶干部引导下,除了养鸡还发展了蜜蜂20箱。贫困户鄢忠兴,与病魔斗争的同时积极发展种养殖产...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