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程爱明是谭坝镇松坝社区贫困户,他右腿残疾,全家3口人生活拮据。看到在家门口创办了新社区工厂,技术要求不高,他便积极报名参加培训,进入工厂上班。程爱明说:“我在这里上班四五个月了,离家也近,上下班很方便,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块钱,也能照顾父母。我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早日实现脱贫梦。”
谭坝镇地处汉滨北部山区,辖10个村(社区),全镇在册贫困户863户2736人。如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贫困家庭人员增加收入,是谭坝镇党委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今年2月,谭坝镇以苏陕扶贫协作为突破口,积极引进扬州仪征哈哥宝公司在松坝社区创办毛绒玩具厂,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现在,谭坝镇已引进新社区工厂4家,共吸纳103个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镇党委书记陈康玲说:“毛绒玩具工厂生产技术简单,劳务需求量大,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经过简单技能培训就能上岗,尤其适合需要照顾家庭的妇女就业。目前,工人平均工资1800元左右,最高拿到3000多元,是一个富民增收的好产业。”
安康市弘华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磁性元气件的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数码及家电产品、LED照明等领域,公司总部在广东省惠州市。2017年11月开始,公司总经理蔡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先后在汉滨区大竹园镇粮茶村、沈坝镇中心社区建立了两家新社区工厂,共吸纳180多人务工,其中贫困户63人,年产值可达350万元以上。蔡超说:“回到家乡创业,把工厂建在我们社区,一方面能让居住在社区的群众和贫困户就地就业,务工增收。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我们建设厂房的成本,用于扩大新社区工厂建设规模,带动周边更多父老乡亲早日脱贫。”
大河镇党委书记王诚说,2013年,他们最早在大河镇金仓移民安置社区,引导当地有手工鞋制作经验的王秀兰、王治龙、陈述明、林复平等,成立4家棉鞋加工厂,创办舒达手工棉鞋加工厂和军鹏制衣厂,镇政府为企业免费提供厂房。随后,又引进温州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融入大河本土老布鞋元素,成立大河手工鞋业合作社,年产布鞋22万双,解决了社区120余人就业问题。
近年来,汉滨区结合区位优势,探索实践、大力兴办新社区工厂,一方面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客商落地社区建工厂,大力引进毛绒、鞋服、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归雁回巢,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建厂,让群众“楼上居住、楼下上班”。
目前,全区计划建成新社区工厂50家,已建成新社区工厂31家,其中鞋帽服饰15家,电子产品加工5家,农副产品加工2家,加工制造1家,毛绒玩具加工制造8家。新社区工厂主要分布12个镇办27个社区,厂房面积22000平方米,总投资9500余万元,其中政府投资8400万元、企业投资1100万元,预计年总产值可达2.4亿元,直接安置就业3500人,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60人,就业人员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共带动全区52个贫困村536户贫困户560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致富。新社区工厂就业群众年工资性收益8800万元,其中贫困劳动力工资性收益1400万元。
通讯员 陈善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周伟)11月7日至8日,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赵永军带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一行13人,来安康市开...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