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 旬阳新闻 镇坪新闻 平利新闻 岚皋新闻 紫阳新闻 宁陕新闻 石泉新闻 汉阴新闻 白河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安康新闻 > 正文

点心虽小,历史悠长是美味,也是文化

来源:成都商报 2018-09-22 03:35   https://www.yybnet.net/

小小的点心,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纽带。手作的体验、味蕾的享受、同食的喜悦、馈赠的情谊,融合成带有温度的、历史悠久的中式点心文化,并在遗留的模具上讲述着故事,传递着感动。

转眼又到中秋,各种精美的月饼琳琅满目,款式和馅料品种极为丰富。

说到节日的点心,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伴随传统文化一路走来的各种点心及其故事,也完全够得上写一本书了。

最近,国内知名收藏家、设计师于进江,历时四年,收藏了从中国各地精选的四千余块古代点心模具,根据他对中国点心美食、风俗习惯与生活美学的研究,写了一本《小点心 大文化》。

从祭祀上苍的五谷,到尊师敬道的手礼;从最初的粗茶淡饭,到精致的手作点心。点心的演变史,一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史。中式点心因礼而生,因心相承,在寻常中的仪式感增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丰富了人们对家的记忆。

点心的历史

周朝——“和合文化”萌芽

周文王注重礼仪治国,周文王创《周易》,得太极八卦,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存法则,可以说是人们对“和合文化”追求的萌芽。

“和合”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包含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信奉“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合家欢乐、和合统一”。后来,人们在重要的节日用点心祭祀祈福,就是追求人与上苍之间的“和合”;用点心互表心意,就是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合”。

它不仅仅表现在与点心有关的仪式上,还被刻录在点心模具里。在我收集的模具中,就有很多代表“和”的经典形象,如表达“阴阳平衡、和合统一”的八卦、祈祷“合家欢乐、福寿康宁”的和合二仙。

汉代——芝麻饼与养生符号

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他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就有了用胡桃仁做馅的芝麻饼,叫作“胡饼”,深受老百姓喜爱。《释名》:“胡饼之作,胡麻着上。”引入了外来饮食文化,使中式点心口味得到历史性创新。

汉朝的中国人更讲究等级制度和礼仪,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上体现了礼仪待客、宴饮的场景。由于追求长生,中国人对吃的养生要求也达到一个高潮。

中医药和道家修炼,给中式点心口味和寓意的创作提供了灵感。玉兔捣药的图案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后来在山西地区月饼模具上出现的玉兔捣药形象和这一时期的“长生”符号如出一辙。在中式点心纹样里窥见中国文化的缩影,让人不禁感叹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隋唐——长安有了糕点铺

“五福饼”是一种类似点心的饼,其中有五种不同的馅料,这种糕点的形式已经与今天没有两样。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点心——清净欢喜团,也是在这个时期由遣唐使带回日本。繁盛的大唐文化随着象征团团圆圆的中式点心,一同传播到日本,影响了日本饮食、建筑、礼仪等诸多方面。

同时期,八月十五吃“饼”的习俗也出现了。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

繁华浪漫的唐朝还产生了很多关于月饼的传说。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玄宗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日后玄宗回忆此歌,谱曲编舞,便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点心在唐代已经作为商品生产。唐代时,糕点铺已出现,制作技术也在逐步提高。商品形态的出现,对批量化生产要求更高,可以推测模具在此时期已经大量出现。

据文献记载,在长安就有糕点铺,并且还有专业的“饼师”。当时白居易的诗歌中就有关于糕点的词句:“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

明代——苏式点心丰富多彩

明代十分注重仪式感,中秋祭月成为社会主流。

曾任户部主事的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中,在“八月馈月饼”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曾任礼部主事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一书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

苏式点心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记载,其著名品种有枣泥麻饼、月饼、巧果、松花饼、盘香饼、棋子饼、香脆饼、薄脆饼、油酥饺、粉糕、马蹄糕、雪糕、花糕、蜂糕、百果蜜糕、脂油糕、云片糕、火炙糕、定胜糕、年糕、乌米糕、三层玉带糕等。(编者按:这一串名字真是看得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清朝——有了最初的萨其马

清朝在点心制作方法上结合了满汉民族的制作技法,出现了京八件、萨其马等新糕点。清御膳房还设有专门的饼师,皇帝常以点心赏赐大臣,民间也用点心作为礼品互赠。大户人家都要雕刻专属的点心模具,用于祭拜、嫁娶、庆典等各个重要的日子。

在民间走访中,我便寻到了一块精致的清代点心模具。这件模具发现于我国晋南地区。晋南史称平阳,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社会经济十分发达,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往往越是富裕之地,对饮食越为考究。

精致细腻的雕刻纹样,昭示了主家的深厚资产和社会地位。在纹样的内容上,虽然以常见的“月中仙桂”为主题,但是在元素的特性上,则有一种典型的“晋南氛围”——广寒宫被描绘成院落之形,庭院深深有一种晋商大院的浑厚气势。规整的棱形地砖,寓意着生意平顺,家族安康。这体现了富庶人家的生活状态。玉兔捣药象征着对长者康健的祈愿,官人折桂象征着子孙及第的追求。

点心的地域风情

点心的口味在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浓厚的特色。

在传统意义上大致分为京式 、苏式、广式、扬式、闽式、潮式、宁绍式、川式、高桥式等等。虽选材不同,手艺不一,但坚持的都是对记忆里味道的追寻和对现代人味蕾的满足。

或用于祭祖、祝寿、喜礼、茶席。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是哪一种口味风格,都有着各自发展沿袭的道路。

纵然受到多重文化的冲击,中式点心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京式点心 享誉全国的“京八件”

京式点心泛指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涵盖了山东、华北、东北),以北京为代表的地域性点心。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使京式点心容纳了全国各地的传统点心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口味风格。

京式点心在明清时期逐渐演化定型,除了本身聚合的北味风格,在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又带进了南味点心,称为“南果铺”。

清朝以后,为了符合更多不同民族的口味,京式点心又融入了满族、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点心制作工艺,成为由汉族、少数民族、宫廷、官府、市井等多种风味组合而成的综合性点心风格。

京式点心中,不能不提的就是享誉全国的老北京“京八件”了。

“京八件”是盛在八只盘中的八种点心的泛称,起源于明朝中晚期,讲究造型精美,最初作为贡品出现在清宫的宫廷典礼中。配料主要以枣泥、核桃、青梅、豆沙、红糖、椒盐、玫瑰、葡萄干等食材为主,做成扁圆、扇形、如意、仙桃、多角、银锭、石榴、方胜等多种吉祥造型,寓意福、寿、康、宁、禧、禄、财、运之意。

作为清朝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京八件”自然是集中体现了当时最好的师傅手艺和最精致的用心。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手艺、丰富的寓意,一方小小的点心,记载了百年间的盛世华章。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点心制作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京八件”才有机会为民间所享。人们拜访长辈、走亲访友时,都要去点心铺买一盒京八件菓子,以表心意。至于自家的选用,节俭朴素的人家,只有过年过节才会买来一些全家分享。

苏式点心 造型精美,注重吉祥寓意

苏式点心口味的发展时间比京式点心更长,积淀的内容更为丰富,在中式传统点心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苏式点心是指长江流域下游地区苏浙一带,以江苏省苏州地区为代表的点心。吴侬软语里,小桥流水上,亭台楼阁内,曲转回肠间,孕育了别具自然风味和历史人文特色的点心文化。

据考,苏式点心萌芽于春秋时期。隋统一中国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让苏式点心得到平稳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口味风格。

到了宋朝,苏式点心已经基本成型,种类愈加丰富,造型愈加精美,出现了炙、烙、炸、蒸等不同种类的点心,制作工艺上也有酥皮摺迭、生物发酵、浆皮松酥、松糕揉韧、包馅成形等发展。

在食材选择上,苏式点心多用果仁、猪板油丁、桂花和玫瑰调香,口味重甜,讲究多种配料搭配使用,追求柔和细腻的口感。

如雅致风韵的江南人一样,苏式的点心也少不了精致的外形与细腻的口感。酥脆绽放的苏式月饼,雕刻细腻的龙凤年糕、层层叠叠的荷花酥、芳香四溢的海棠糕,依据时令,赋予文化气息。

苏式点心注重寓意的表达,模具中常有“一鸣惊人、父子同科、麒麟送子、多宝纹样、狮子滚绣球”等不同题材,既有民俗寓意,又有文雅气质。

广式点心 与广式饮茶文化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城市,广式点心以广州为基础,依托繁忙的商务和市井生活,加上中原人的南迁,客家人带去的点心文化,凭借对饮食和健康的追寻,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风味。

广式点心是指珠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制作的点心,属于广东地区特产,以广州地区为代表。早在唐宋时期,广式点心就已天下闻名,明清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食在广州”的民谚口口相传。

广式点心主要特点是用料精博,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制作精细,咸甜兼备。馅料多用榄仁、椰丝、莲蓉、糖渍、蛋黄等。重糖、重油,遵循就地取材的选料原则,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岭南风味。

广式点心与广东的饮茶文化密不可分,是广东传统饮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广东人吃茶,就像北方人喝酒一样与日常生活不可分离。吃茶自然要配上合适的点心,这是中国人传承千百年的生活习惯。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遗忘了品茶吃点心的闲情逸致。广东人保留了这一习惯,“广式生活”也成为了一种中国点心文化生活方式的范本。(本文内容选自广西师大出版社《小点心 大文化》一书。)

点心的得名

谈到中国的“点心”何以得名,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东晋时期的一位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流行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传承至今。

新闻推荐

一个心理医生的工作札记 病房故事 文娟

(一)炎炎夏日,热浪夹杂着此起彼伏的蝉鸣总带给我们几丝烦躁,可是我们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让我一下觉得那知了的叫...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点心虽小,历史悠长是美味,也是文化)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