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北亚热带经济林果树试验示范站的首席专家和一名“三区”科技服务人员,鲁周民每年到安康进行科技服务的天数都在130天以上。只要一到安康,他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各个乡镇和企业合作社的林果园中进行技术指导。
在他的指导下,近年来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枇杷日灼、果绣、虫害果率大幅下降,商品果率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75%,枇杷售价由过去每公斤6到1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公斤16到20元,特别是2017年枇杷成熟季节,价格最高到每公斤30元,增收效益显著,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种植户的认同。
2012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滨区人民政府、安康市林业局三方签订协议,共同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北亚热带果树试验示范站。鲁周民作为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带领着技术服务团队投入到汉滨区乃至安康市的林果产业建设中。
试验站成立后,鲁周民带领专家组及科技人员,走村入户,经过认真分析,决定把枇杷产业的技术服务作为突破口,对瀛湖清泉枇杷的品种、面积、经营管理水平、销售、存在的问题等做了详细摸底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如今的清泉人已实实在在尝到了枇杷的甜头。每到枇杷成熟季节,道路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到处弥漫着枇杷的果香,伴随着喧闹,枇杷种植户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果农艾佳红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说,不相信技术的力量是不行了,以前种枇杷产量就是低,可如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们的指导下,他家种的4亩枇杷采用新技术全部疏花疏果套袋,2015年枇杷产量4500斤,收入45000多元。
2016年元月,安康出现了零下12℃的极端低温冻害,2月17日,年还没过完的鲁周民就赶赴安康汉滨区,到清泉村查看枇杷受冻情况,当时多数果农正开始或准备开始按照他以前传授的枇杷疏花疏果技术进行管理,由于果农从枇杷幼果的表面难以区分果实是否受冻,因此在操作时都把已经受冻的较大果实留在树上,而把没有受冻的花蕾疏除,看到这种情况,他及时阻止了果农的疏花操作,并召集村上干部及各组组长与部分果农,给大家讲解了如何分辨枇杷幼果是否受冻的方法,以及在出现冻害后要对枇杷二花进行合理选留的技术措施,并要求村干部通知到每个枇杷种植户。由于该项措施的及时落实,有效降低了经济损失,为果农挽回3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随着陕西省“三区”科技人员服务活动的开展,鲁周民又积极报名成为一名“三区”科技服务人员,并把汉滨区瀛湖镇大明核桃专业合作社作为自己的科技服务联系点。通过实地调研,为推进核桃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并改变合作社前期投入太大、后续经费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核桃产业中进行品种和土壤改良、发展中园内种植魔芋从而形成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积极为合作社联系产业发展科技项目,从多方面弥补和改变资金紧张的局面。每年在核桃和魔芋生长的关键季节都亲自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在进行“三区”科技服务的工作中,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鲁周民利用试验站首席专家的便利,以试验示范站为依托,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服务。在技术推广中找准技术突破口进行示范推广,以枇杷疏花疏果、套袋技术为突破,让群众当年就能见效,极大地提升农民学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加强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选育出了适宜安康秦巴山区栽培的“西农枇杷2号”、“长崎早生”枇杷良种,取得了“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技术”、“枇杷低温冷藏保鲜技术”等科研成果。为了技术便于操作,他们把各项技术编写成农民容易记住的顺口溜,并制作成便于操作掌握的展板。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安康枇杷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疏花疏果、套袋技术的应用,简单易行见效快,极大地提高了瀛湖枇杷的品质,树立了品牌。
谈到未来工作,鲁周民说,试验站全体工作人员对研究工作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计划在3年内,打造高标准枇杷丰产园2000亩,通过科学管理,达到第3年挂果,盛果期亩产鲜果1500斤、收入15000元,累计总收入3000万元,人均枇杷收入超万元的目标。同时,还要加强规范枇杷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发挥集体优势,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管理,并借助互联网,实现网上销售,让全国各地人吃上陕西的枇杷,切实为民着想,真心为民服务。使党的富民政策与科学技术的“清泉”将瀛湖枇杷浇灌的更加香甜。
鲁周民说:“在进行科技服务工作中,首先要有为群众服务的热情,要心系贫困群众。其次,要脚踏实地,与群众做朋友。再者,就是必须要经常到生产第一线去,只有经常下去,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为了“三区”贫困群众的脱贫事业,他还将继续前行。
(市科技局供稿)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秋)7月31日,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马晓旬在市创建办负责人的陪同下,组织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办、...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