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龚甲庆赵军 查彦 曹德杰
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展现新颜,一张张笑脸阳光灿烂,一阵阵歌声清脆嘹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地处大山深处的学校,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如果不是亲身采访,很难想象,汉滨区关庙镇中心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有如此大的力度。
最美的环境在学校
“这两年,我们农村学校逢上了好机遇,低矮的平房换成了崭新的教学楼,操场从黄土地到硬化的水泥地面,学校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杨寨小学校长唐德军笑着介绍。
在花心小学,笔者看到,教学楼窗明几净,校园绿树成荫,书法、美术、舞蹈、电子琴、劳技等兴趣教室里,各类设备一应俱全。36岁的教师冉敏告诉笔者,过去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室和设施供孩子们开展兴趣活动。如今,各种兴趣班、特色课和实验课可以供学生们自由选择,和城里的学校几乎没差别。
据了解,关庙镇下辖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3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4所,另设教学点2所,在校学生4405名、在园幼儿825名、在职教师276名。近年来,该镇加大力度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实现了“校点调少、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调高”的目标。累计投资700余万元为辖区完全小学建成“七室一部”、教学点建成了“三室一部”、中心小学建成“十七室一部一台”,同时投资了2000多万元改造校舍,使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行走在山里的“铿锵玫瑰”
5月4日,天刚刚亮,关庙镇劳动小学教师王景丽从家中出发,又一次来到唐淌小学,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悦耳动听的乐曲在山谷里回荡……
关庙镇辖区地域广,山区学校规模小而且布点分散,教师学科结构不配套,英语、美术、音乐等科目的教师紧缺,阻碍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山里的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镇中心校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开展“补缺型”走教活动。
从去年秋季开始,抽调6名青年优秀教师走教,负责辖区红星、小李、徐岭、双胜、勇胜、唐淌、桥河、杨寨等9所学校的音乐、美术和英语等课程教学。从周一到周五,6名老师早出晚归走教一所学校,全天候上课。王景丽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平均一天上6节课,上学期累计走教400多节课。
“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所以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进最好的学校。”中心校负责人尚书学说,通过对一定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统一调配,教师不再属于哪一所学校,而是属于学区,档案由学区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破解了区域内教师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随着走教活动的深入开展,辖区学生和家长反响良好。中心校把更深层次的走教活动提上议事日程。下学期,再围绕“三个一”开展走教活动:“特色”型走教,组织本土教育家授课;“名师型”走教,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等实行跨校兼课;“限期型”走教,规定青年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到辖区学校走教一年,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历。
校园文化“活”起来了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劳动小学,把汉剧纳入校本教材,开设汉剧课堂,开办汉剧社团,使汉剧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多点开花。校长陈永伟认为,这样做的宗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中,温润孩子的心灵。该校被命名为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学校,汉剧《戏娃闹汉江》参加陕西省少儿春晚,并获得了二等奖。腰鼓社团走上汉滨区体育运动会开幕式,金色管弦乐队社团多次参加社区演出,受到家长好评。
走进桥河教学点,只见孩子们沉心静气手握毛笔,回笔、提笔一气呵成,该校将书法教育融入特色教学活动。学校负责人陈孝军说:“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从小习得一手好字,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一品,百花齐放。关庙镇将军初中打造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通过塑立孔子像、镌刻论语竹简、开辟孔子文化长廊等形式,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关注民俗、陶冶自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关庙镇各校校园文化主题鲜明,如劳动小学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团结小学的“团结就是力量”,红星小学的“红星在我心中”,勇胜小学的“勇于奋斗”,双胜教学点的“自信、创新”等校园主题文化气息浓厚。
“四段式备课”与“三学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要抓住课堂。劳动小学在校学生1300多名,大多数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是学校老师们思考最多的问题。该校老师经过探索,总结出一套“研磨教材、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教后反思”的“四段式备课”法。老师再依据学科特点进一步丰富内涵、优化流程,设计出具有各自课型特点的“三学”课堂模式,即自学、互学、导学。教师课前根据课标要求,把学习目标和学习提纲明确、简洁、灵活地呈现给学生。互学交流展示时先小组、后全班,先学困生、后学优生,有集体、有个体。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学生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系统。“三学”让课堂变“活”了。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习效率高,目标达成度高。
关庙镇中心校坚持把“聚焦课堂、关注教学、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着力打造品质课堂、品位课堂、品牌课堂,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新跨越。同时,把好经验推广到辖区学校。该校还制订了一整套教师培训计划,包括“走出去”、“请进来”、专题讲座等,实施三年计划,与学生共同成长。校长尚书学带头上听议课,每月都安排校领导上示范课,要求全校教师观摩并写出评课稿,在授课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利用课改授课模式。“通过上示范课把大家教学中的一些好东西,传授给其他的老师,大家互相交流分享,这样扩散开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尚书学说。
近年来,该镇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将军初中中考成绩连年受到汉滨区教体局的表彰,劳动、团结等小学的毕业检测成绩优异,其他各校质量稳步提升。
不让一名孩子因贫辍学
午饭是一份烩牛肉、一份土豆丝,小李小学四年级学生黄俊华吃得很香,他告诉笔者:“学校不仅有免费午餐,还供上了热水!”关庙镇率先实现了营养午餐的全覆盖。
来自杨寨村的学生陈先哲,家境贫困,在将军初中上学的他,不仅免交学杂费、住宿费,每年还有1250元的生活补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关庙镇党委、政府对百姓的庄严承诺。
这里的老师不浮躁,有爱心,把教育当事业干。关庙镇徐岭村五组孩子小徐身患疾病,没进过一天校门,徐岭小学的教师每周上门送教。老师来了,小徐很开心,如今,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他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和数数。“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欢欣不已。”辅导老师汪霁微笑着说。“看着孩子有变化,性格开朗了,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小徐的父亲说。
中心校脱贫专干老师王静经常“5+2”、“白加黑”,完善扶贫信息,往往因为工作量大、时间紧,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3名驻村工作队的教师用心用力用情扶真贫,真扶贫。他们因地制宜制定了帮扶措施,担当起教育人的责任,想方设法关爱留守儿童,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该镇力促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保障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中心校坚持把“抓安全、强管理、提质量、促发展”作为工作中心,唱响了“管理兴校、质量立校、教研强校、安全护校”的主旋律。实现人民满意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1所学校被评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校,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其他各校均被评为区级平安校园;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美丽新校园,关庙镇所有学校均创建成为区级校园文化示范校。
关庙的教育人有着饱满的激情,干事创业的热情,追赶超越的闯劲,他们遵循教育规律,不忘初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新闻推荐
安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深入打假治劣持续净化商品市场环境行动计划的公告
按照省工商局的安排部署,市工商局决定,从2018年5月底开始至11月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深入打假治劣、持续净化商品市场环...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