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诵读比较,巩固记忆,到临床实践、彰显医道,关键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如中药药性理论五味之辛味能散、能行,发散表邪,行气行血,临证可以治疗外感表证、气滞及血瘀之证,但如散、行太过,则有耗气伤阴之弊。而《内经》云“辛以润之”非言“辛味药物能滋润、滋养”,只是阐释“辛味药物可以布散、布达阴血,达到充分滋润、滋养的目的”。深刻理解,才能顿悟补血、补阴等方中配伍行气药的临床意义。
安康市中医医院黄以蓉
中医经典是学习中医的核心主干课程,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经典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相关,其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的阐释涵盖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的学医之道,可以看作是为学好中医经典的“私人订制”。
针对中医经典难点、疑点、重点多的特点,诵读记忆是基础,但并不是死记硬背,应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从归纳入手,举一反三。
中医学本身就是全科医学,详读经典,就能从中悟出五官科疾病的治疗思路。如叶天士《温热论》第3条:“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叶天士为当今五官科疾患提出辨治思路:清窍干燥者,多为阴津不足,以生地、麦冬、玄参、沙参、百合等甘寒之品滋补阴液为治;清窍分泌物较多,使耳鼻壅堵失灵者,多为湿热浊邪郁蒸,以菖蒲、郁金、苏叶、藿香、青蒿等芳香之品化湿开窍。
中医经典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取类比象是探析事物和现象缘由的基本思维方式,所以在学习中要主动的应用这种方式去联想和顿悟。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对其所创升降散中的僵蚕、蝉蜕有着精彩论述,称二药均为“温病之圣药”。僵蚕,“味辛咸,性平,气味俱薄,升也,……色白而不腐,喜燥恶湿,食桑叶而不饮,有大便无小便。余因其不饮,而用之不饮之病;因其有大便,而用治大便不通之病。”蝉蜕,“味甘咸,性寒,土木余气所化,升也。……吸风饮露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因其不食,而用治不食之病;因其有小便,而用治小便不通之病。……以意治病,其义深,其理微,与蚕之食而不饮有大便无小便,彼此相资,化育流行,天然配偶,此造物神功之妙,皆温病之圣药也。”杨栗山的此论,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格物致知、取类比象的认识论。
从细节去把握药与药之间的区别,是遣方用药的关键。尤其是同源之药物,更要掌握其间的异同,临床方能正确使用。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附子、乌头、天雄作了详细论述。“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种附子于地,其当年旁生者为附子,其原种之附子则成乌头矣。乌头之热力减于附子,而宣通之力较优,故《金匮》治历节风有乌头汤;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有乌头赤石脂丸,治寒疝有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等方。若种后不旁生附子,惟原种之本长大,若蒜之独头无瓣者,名谓天雄,为其力不旁溢,故其温补力更大而独能称雄也。今药局中所鬻之乌附子,其片大而且圆者即是天雄,而其黑色较寻常附子稍重,盖因其力大而色亦稍变也。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中医经典的学习要做到三多一少,即“多读、多想、多问,少玩”,注重思考、善于总结,精于思辨,从药性上见同,从效用上察异,才能了然于胸,用药如用兵,做个明医。
阅读《伤寒论》含桂枝的方仅仅局限于其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效;临床多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奔豚气等病症远远不够。如治疗水逆证之五苓散具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方中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治疗血虚寒厥证之当归四逆汤具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方中桂枝温经散寒,温通血脉;治疗奔豚气之桂枝汤具温阳祛寒、平冲降逆之功效,方中桂枝平冲降逆;治疗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之小建中汤具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方中桂枝温阳气,祛寒邪。相同的桂枝,在不同的方中治疗不同的病证,桂枝亦具有不同的功效特点,临证需求同存异。
一诵
二解
三别
四明
五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健文/图)电动车“霸”道,私家车、出租车占据公交车站……在安康城区部分港湾式公交车站,乘客上下车不是要提心吊胆穿过车流,就是要在“挡路车”的夹缝中走向站台。车来车往中,公交车无法...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