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吴小慧
汪峰,80后,2003年进入安康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开始与银线铁塔为伍,汉水巴山为伴。自此,安康的山山水水印满他的足迹,输电线路洒满他的目光。在“学中干,干中想”的他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骨子里不怕输的性格,又让他在一次次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变身为创新达人。
汪峰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14年间小本换了一个又一个,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小问题和各式各样的工器具草图。每个本子的扉页,他都郑重写下一段话:“青春就是用来折腾的,如果总是安于现状,怕输、怕丢人,不敢尝试,那怎么对得起年轻二字!”
2012年,在一次高空修补导线作业结束后,同事们在班会后总结工作时,有位老师傅说:“双分裂导线上起吊飞车总是容易倒向一侧,上下很不方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是这个问题能解决好工作起来就便利多了。”刚刚从飞车上下来的汪峰对此也深有感触,他想“如果起吊时能保证导线不歪不斜就好了”,望着头顶高高的导线,他大脑里的创新梦想发了芽……一个个夜晚,只有案头的那盏灯光见证着他画出的一张张雏形图。终于,通过反复实验修改,他设计出了“双分裂导线起吊飞车装置”,新设备一投入使用,起吊点就移到了两条线中间,平衡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小小的创新,就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大问题,让工作越干越好。”这一甜头,增加了他对创新工作的信心,让他在前进的路上越挫越勇。在紧接着的两年间,他主持参与的另外三项创新成果陆续获得国家专利。
2014年4月17日,在110千伏关皋线停电检修现场发生的一件事又一次点燃了汪峰的创新激情。当时,他正在铁塔上挂接地线,忽然“嘭”的一声,接地线导线端由于与线路产生夹角受力而断裂,工作陷入僵局。现场等待重新领取接地线的他很焦急,但他更多地在思考接地线为什么会断,能不能让它的导线端灵活转动起来?“有了想法和思路,千万不能等,不能靠,要借着这个劲儿钻下去,肯定能找到出口。”接地线改良遇到的难题一直找不到突破口,但他没有放弃。直到有天早晨,对着镜子刮胡子还在思考的他,被手中可以随意转动的电动剃须刀头一下子打开了“任督二脉”,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解决办法吗?放下剃须刀,他一口气冲到办公室,拿起铅笔在图纸上绘制出滚珠原理的导线端连接设计图,顺利解决了他多日的困惑。经过反复论证、改良,一种“便携式接地线”应运而生。这看似小小的改革,又给同事们的现场工作带去一份可靠的安全保障。
2015年,全公司系统对77系列杆塔进行防倒塔断线包钢补强工作,传统的加固工作使用的工具繁重、操作繁琐,且费时费力。汪峰提出了全新的使用旁路更换塔材包钢装置构想,经过因素分析、提出方案、可行性分析、加工实验后,现场应用实现了每基铁塔加固工作只需要4个人2小时就能完成,费用也由2930元下降为1040元。该成果的应用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安全性,得以在全省范围内应用推广。2017年,他牵头组建了“巴山钢塔侠”创新团队,带着这项“一种旁路式更换塔材的装置”创新项目,一举荣获国网公司第二届群众创新实践活动决赛优秀成果三等奖,创造了安康供电公司群创活动在国网公司级别的最好成绩。
扎根基层,一线工作是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为了不断为企业创新创效,他注重边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边加强理论学习。工作中,他坚持不懂就问,有质疑就提出来。“说错了没关系,想法不成熟可以再改进,就是为了把工作干好。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正是对工作这样一份朴实的热爱和较真的态度,让看似枯燥繁重的输电线路运维工作成为他创新的舞台,而他小改小革的灵感源泉则是那些被他屡屡“挑刺儿”的工器具。
在个人专业成绩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汪峰主动承担起了专业技术“传帮带”的重任,并在输电线路防止外力破坏工作、输电沿线用电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等方面向社会履行着电力企业员工应有的责任。他撰写培训教材、技术总结、专业论文百余篇,其中题为《探讨输电线路冰害事故及原因分析》、《关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方法》、《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分析及防治》、《浅谈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检修及施工》4篇论文被国家级优秀刊物《科研》、《工程技术》转载发表。
工作之余,汪峰将一颗爱心投入公益事业,特别在关爱留守儿童和校园安全用电宣传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汪峰始终立足岗位,勇于创新。他的创新精神正在带动身边的青年员工们,依托着安康供电公司输电创新工作室,发挥着更大的辐射效应,温暖和感染着更多的人在有限的青春无限的奋斗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波)“晚上睡前请关好门窗,切记不能把无烟煤放在室内,注意防火、防盗。”近日,汉滨区新城办香溪社区“红马甲”志愿者走进院落,开展了多方位宣传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巡逻队在辖区主干道...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