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巷
□ 周邦基
自土地楼十字向南行不多远,有一东西走向的巷子叫“兴隆巷”,兴隆者,寓义昌盛也。三国蜀相诸葛亮《出师表》即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兴隆巷原先的名字却很俗,叫“吴家巷”。究其源是因巷子里住有一吴姓的大户人家故名。而此言吴姓人家之“大”,除了说其在此巷中是个大家族外,主要还是指其事业大,所占地盘大。说吴姓之事业,有做水路生意的,有干职员的,有开染房的,兼或也有吃地课的;言吴氏之地盘,自巷子口的南侧临小北街街面房入巷内一半,然后向北又有一院房产皆为吴氏所有,且最初尚未有其他异姓人家居住。可见以“吴家巷”称之,倒也名不虚传。到了“文革”时期“破四旧”,又被改为“兴无巷”。
当时,以姓氏言巷名是安康城中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且大都或因某姓人家在某巷中居住的时间最早,或因巷内所住的某姓人家最多,或因某姓人家在某一带名声较大。如就在其所处的小北街之内,北行还有“姚家巷”,南行又有“田家巷”,即使是在其“吴家巷”的东出口,仍然是一条以姓氏得名的巷子,曰“暴家巷”。这也许是安康的一种“俗文化”现象。
其实,此巷中的吴姓人家并不俗,他们深知《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道理,而不愿以己之姓氏来冠邻里之尊。于是有吴公讳卿芳者,在己之悬挂于巷口的“万隆兴”号的染房招牌下,裁“万”并将“隆兴”二字颠倒,另写“兴隆巷”以避张狂、显摆之嫌,于是流传至今。
如今的“兴隆巷”,早已非吴姓一家所独居,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为解决当年河街一带的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在此巷内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处民房区。此亦可见当年吴姓人家的“君子敬德修业”的谦恭礼让风度。
(之八)
新闻推荐
远望村庄几户,几十户,上百户浓墨的青山绿水炊烟又淡雅地着色山村满目画意记忆里,清晨的炊烟炊烟像一个贤良的农家妇女从青瓦缝里爬出淡香的米饭拨动心弦...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