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邂逅《汉调二黄口述史》这本书,渴望阅读这本书,一是年少时对汉剧是有感情的。1966年我随母亲由西安到安康,那个年代,封闭的安康,汉剧是惟一的文化之源。二是2013年我承担了安康市职称继续教育授课任务,课题内容就是安康汉剧振兴。着实有机会对安康文化的先声——汉剧历史发展做些粗线条的探究。
值得庆幸的是罗玉梅坚守“自主性、专注性、使命感”,完成了安康汉剧陕西戏剧乃至中国戏剧的“第一部口述史”。由衷地感谢作者的精诚奉献。
当我们今天以虔诚之心拜读这部口述史和聆听众多读家的评述时,无不感受到对文化的俯察尊崇、对戏剧的膜拜礼赞,我也同样有了深刻思悟与感受:
纵观《汉调二黄口述史》,我们始终被人文精神所统摄。作者揖古追远和玄览探秘,历时五年追寻100多位受访者,其中精选了47位成书,其本身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让我们分享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传奇,体味感知到那些安于默默无闻、执于追求卓越的艺人们情感世界里的酸甜苦辣。作者结缘汉剧且坚守初心、执著专注,并在汉剧艺术的浸泡中找到了创作的独特感觉,找到了峥嵘岁月中一页页华彩乐章。我们随着作者的笔墨被这个有信仰有灵魂的群体所感动。应该说作者本意就是用初心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扉和行程,用精神传奇的接力棒启迪后来者,抑或将传承接力棒传递到与使命相关、与未来相连的文化新人手中,点燃蕴藏人们心中深厚的汉剧情结和文化积淀。
《汉调二黄口述史》激发我们阅读热情,就在于可以从中找到思接古今的共鸣。我们置身故事的真实场景、情境汲取养分的过程中,仿佛聆听到一个个戏剧人的呐喊!一场场访谈犹如一次次直抵人心的交流,揭示了每个受访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诉求,确保了故事真实和情感真实;一帧帧岁月回忆犹如一幅幅精美的人格画卷,让我们懂得汉剧的价值,让我们珍惜汉剧的内涵,让我们理解汉剧的色调,进而留住了阅读的温度,留住了阅读的情怀。我们在真实的精神中读这本真实的书,更加感受到汉剧与传统文化的精微相通,由此真正懂得了先贤们为什么会把汉剧视为传承精神的根脉,视为自己敬天护地安放梦想的地方,视为开启心灵与成长的航船,视为他们愿意付出和担当的全部。我想,这才是汉剧振兴不断修复、不断补强、不断更新的力量。
阅读是悦读,它无时无刻不在点亮我们的生活之光。在阅读《汉调二黄口述史》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的耳旁每时每刻可以静静地听到柔美深沉略带苍凉的汉剧一声声吼腔唱调,有着一种从乡愁中找寻心灵依归的回望:立志报国的丹诚、浩然正气的抒发、惶惶求索的忧思一一跃然纸上。诸多老先人灿烂温暖的细节和台前幕后执著于真知的故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汉剧史。这当中既演绎着他们丰富的表情色彩,也集纳着他们灵魂深处的爱与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一个悦读者可以体味到主人公的所思与所为,欢乐与苦恼,诗意与远方。
有自己的记忆才有回家的路。这种守望正是安康人对汉剧文化的顶礼膜拜。汉剧就是每一个安康人的精神骨髓,回味汉剧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在回家的漫漫长路,汉剧就是安康人的心灵依托,就是安康人的地气、元气、底气。无论走到哪里,汉剧文化的抚慰、纾解,都是我们最新鲜的灵感与最醇厚的补给。
忠诚在心,担当在为。由个人阅读感悟点化出作者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印证作者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文化记录者、传播者。她俯下身子,以关注民生的平民视角,运用原汁原味最质朴最鲜活的方式表达汉剧情结;她以人民的名义和态度,运用故事、思想、意蕴、光芒,深度关切汉剧文化精神与灵魂的传承主题。其中不乏蕴含着作者多样的人生感受和心迹,闪烁着激越人生的多彩火花。同样,作品的忠诚、感动、启发,也影响着汉剧行稳致远的前方和未来发展之路。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汉调二黄口述史》是一项文化民心工程,值得我们向作者和受访者以及未载入书中的众多先贤师长们致敬!
□ 韦东
新闻推荐
汉水流韵 《汉江夜色浓》《牛骨吸》 投稿邮箱:737519117@qq.com
当夕阳拖着丝丝倦意隐匿在西山背后,天边只剩下五彩霞光,整个城市的节奏便缓了下来。街道似乎一下宽敞了许多,少了步履匆匆的行人,车辆不再拥挤堵塞。慢下来的城市在夕阳余晖中多了几分妩媚迷人。吃罢...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