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单 实习生 卢正莉 通讯员 张杰地表63℃来回20公里日行30000步——记用汗水诠释责任服务社会的安康东站铁路人
安康东货运编组站地处陕西南部,西康、襄渝、阳安三线交汇之处,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属区域性一等编组站,在全国同类型编组站中排名前十。作业量大、运输效率高、安全成绩最突出是该站的特点。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其路网枢纽作用日益突出。
2016年车站日均办理车达到16792辆,至目前最高峰达21151辆。为了保证“大动脉”的畅通,入伏以来,安东铁路人顶着60多摄氏度的地面温度,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尤其是货检、调车作业人员,他们日行3万多步,来回巡走20多公里,战高温、斗酷暑,用汗水服务社会,用行动诠释责任。
7月13日上午11点多,西安铁路局安康东站作业区热浪滚滚,一群衣着黄色工装的作业人员,不停在移动的车列间来回穿梭,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摘钩、排风、连挂,标记等工作。运转车间调车长董洪坤和调车员范金友正在进行作业。
股道间腾起的热气令人眩晕,为防止烈日晒伤必须穿戴长袖衣服,防止作业时拉破手掌必须带双层手套,董洪坤对记者说,“双脚踩在发烫的地上就像没穿鞋一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和脖子往下淌,火热的车厢铁皮,不小心蹭上就会被烫到。”
据了解,一个班下来,他俩要摘解30多列、近2000辆车,身上的衣服从穿上开始几乎就没有干过。
临近中午,记者看到东站干部纷纷到一线送“清凉”,他们将西瓜、绿豆汤、绿茶等清凉饮品送到了每个生产岗位上。作业人员一边擦汗一边喝下绿豆汤,热气顿时消减了很多。
下午2点,匆匆吃完午饭的运转车间调车长李梁,拿起对讲机,拎着特大号水杯,从编尾等工房出来,准备登乘调车机车开始作业,记者紧跟其后,打算与他一起亲身感受一下“火热”的编组场。
由于当前正是暑运期间,作业量较大,调车员从接班到下班需要站在调车机的车梯上近7个小时指挥机车,一直与“火炉”相伴。李梁的工作岗位就在调车机的车梯上。调车机在他的指挥下缓缓进入股道,经过反复连结、试拉,列车编组完毕,由调车机牵引从编组场转往出发场,然后再返回编组场,编组下一列车,如此反复,一个来回近5公里,需要30分钟。
下午4点半,记者来到三场货检室,跟随货检员郭金涛师傅检查即将出发的货物列车。此时,出发场地表温度已达到全天峰值,远远望去地面水汽蒸腾而上,就像一个大“蒸笼”。
郭师傅从事货检工作已有几十年了,在这盛夏酷暑早已练就出一套自我保护“本领”,手套遮阳帽外加一双厚底解放鞋“全副武装”,背上帆布工具包,带上藿香正气水、清凉油,这样才可以出发。
走进股道,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检查作业,他们大步向前,对每节车厢进行仔细检查,车门、车窗是否关闭,篷布绳索是否捆绑牢固,丝毫不敢有半点马虎。在密不透风的“车丛林”间,足足走了近900多米,此时,他们的衣服早已经湿透了。长途跋涉的货检员,检查一列车要在股道里走上近两公里,现在车流大,一个班要在“蒸笼”里走20多公里的路程
虽然是高强度的体力消耗,郭师傅对作业标准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他清楚中国铁路已经进入高速的时代,一个绳头未系牢、一帐篷布未绑好、一根铁丝有松动,一件货物有移动,在列车高速运行中都可能引发事故。即使室外气温再高,他们也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不少走一步、不漏看一个车。
接近下午7点,记者结束了一天的采访,站在树荫下,阵阵微风带来了些许清凉,安康东站通过“建一处花园、成一处景点”,努力建设花园式编组站。看着一列列车辆在烈日的“花园”里穿梭,亲身感受到一次铁路编组场职工的辛劳,向高温下的铁路工作者致敬!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姜波)7月21日,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到安康调研,了解安康市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落实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在汉滨区实地考察了瀛湖核桃园区、...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