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安康的发展突飞猛进,高新区也被列入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打造全域旅游、扩建机场、完善高速公路网、谋划多条全国干线高铁建设、特高压、电力建设和输出,这些老百姓能直接感觉到和感觉不到的项目都在如火如荼进行。却有一点,数十万安康外出游子、关注安康发展的人们都心急如焚,安康的产业发展依然没有打造出一条产业链。
其实,各单位对招商引资都极为重视,甚至是全员的任务和目标,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有为安康发展出力献策之责。但产业发展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没有主打产品。
家具之都、纺织之城等概念时常充斥着大家眼球。举个更小的例子,据称全世界90%的打火机,都产自温州某镇,换来的结果是没有人再做打火机产业,产品单价低、附加值不高,面对人家强大完善的产业链,再搞划不来。这个打火机产业,竟然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甚至是长青产业。曾经有人问我,安康产什么?我思索良久,好像什么都产,好像什么都没产。安康未来的产业发展该怎么走呢?
业精于专,安康是小城。加上生态限制,可开发空间有限,除优越的自然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外,我们的产业建设能在某个行业聚成规模、形成核心竞争力就不错了。不怕百招会,只怕一招精,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不能撒胡椒面,要提炼一个适合安康地理条件、区位优势的产业,专一发展。做绿色食品深加工就专做某项食品深加工;做药材就专做某一类药材;做水产业,就必须集中全部力量,打造一个能和娃哈哈抗衡的大型企业。确定好符合安康永续发展的业态,安康人用十年、二十年、哪怕一代人去努力。总有一天,当有人问,安康产什么?我们会自豪回答:90%的XX都是产自安康。政府可以在谋定的产业领域给予特别支持和培育,甚至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鼓励造血,避免刮油。安康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的这些年,我们以包容的心态招商引资,为经济建设做出不可磨灭贡献。但零售业以及那些必须要建的基础建设行业,有些并不是造血的行业;零售业赚安康人的钱,从业者也留下了一份消费于本地,但更多利润都寄回天南海北。对基础建设,同等条件下能干的人其实很多,毕竟不是造芯片、不是研发核聚变、不是搞量子通讯,这类行业我们在招商引资时的倾向度是否可以调整?造血产业我们给予超常支持,“刮油”行业最好是肉烂在锅里。当然,这并不是要排外。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设置贸易壁垒、搞贸易保护的环境下,开放也是有条件的开放,安康作为欠发达地区,更经不起全面冲击。
人才培育,养鸡下蛋。我们国家搞的“万人人才计划”取得重大成功和社会认可,对“养鸡下蛋”和“借鸡下蛋”,也有两个鲜明事例。一是铁道部对高铁的引进吸收自主化(养鸡下蛋)并走在世界前列,二是民用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借鸡下蛋),几十年过去国产汽车品牌却没取得竞争优势,老百姓颇有微词。很多县区对培育产业人才、行业人才也做了很多工作,培养出过一些南郭先生。社会上谋发展的人、想投机的人都大量存在,“套点补贴”、“弄点扶持”的思想很多人都学会了。如果我们以“公务员逢进必考”的态度;以履历经验、知识积累、理念规划等综合评估;以有思想能做事的实际才能去评判,人才培育的精准度会更高。培养“十个孩子”有四个出息了,就能引领一个行业发展。毕竟,充分竞争的行业都要面对全国市场、全世界的舞台去拼杀,没人会认可“他爸是李刚”。
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众所周知,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浙商很出名,也有部分人狭隘地认为“温州人不爱上学”,所以都是老板。实事是这样吗?非也!江浙自古是书香之地,尊重知识、热爱学习。不论是绍兴出师爷还是江苏出状元,都是尊重知识的具体体现。明朝时期,曾因科举江南上榜比例太高,朱元璋不得不全国分两批试卷考试。就是有个别“不爱上学”的温州老板,他们对企业的人才是重视投资的。任何学科、知识的沉淀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总结出实用结论,知识和专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炼成。社会发展中,有些行业不小心就一夜暴富。因此,很多“企业家”在转型时遇到重重阻碍,错误投资、运作不当、没有合适的操盘手等因素,导致原始积累耗光而无所建树。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任何竞争的核心都是人才竞争。
我深信,安康的未来美丽、富裕、祥和;而我们的产业发展如何才能走向一条良性的阳光大道,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特约撰稿人 党信朋
新闻推荐
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本报讯(通讯员张承喜)汉滨区日前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深入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并结合汉滨实际就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进行安排部署。该区要求迅速掀起学习贯彻...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