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珍家住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9组,三十多年的养蚕习惯,让她对养蚕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来,始终把养蚕当做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夫妻二人长期从事兴桑养蚕事业。
刘宝珍从年轻姑娘时候起就是养蚕能手,和同村王明进结婚到现在,始终没有停止过养蚕,三十多年不间断的养蚕,让她成为一种习惯,对养蚕有着放不下的情感。不管蚕茧价格如何波动,也不管周围的村民订不订蚕种,她始终不犹豫,每年照例订蚕种,按期养蚕。夫妻二人靠养蚕收入,供养出三个大学生,盖起了小楼。如今,她的子女在上海务工,事业发展好,工作收入也不错,都劝他们不要太辛苦,放下蚕桑,改做其他,但是,他们每年依旧是专心养蚕,没有考虑改行做别的事情。
2005年至2007年,赶上“东桑西移”的大好历史机遇,刘宝珍和丈夫王明进决定调整思路,改变发展模式,扩大饲养规模,于2007年冬季在村里流转了一百多亩土地建设优质丰产桑园,改造猪舍300多平方米,新建蚕室400多平方米,不断增加养蚕规模,带动村里的农户也增加了养蚕信心,积极稳定发展蚕桑不放松。2011年,成立了汉滨区明进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吸纳社员10多户,少则年养蚕七八张,多则二三十张。从2010年至今,刘宝珍每年的养蚕数量超过100张,按照去年蚕茧40/公斤的市场行情,除去工人工资和其他各项开支,养蚕带给刘宝珍家超过十万元的纯收入。
养蚕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较低,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养蚕成本也快速上升,省力节本方法的应用就非常重要。她带头使用强桑一号新品种,试养新蚕品种,饲养彩色茧,多季饲养种茧,制作简易蚕台,使用塑料折蔟自动上蔟,桑园用旋耕机翻地,伐条机修剪等等,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刘宝珍养了三十多年的蚕,对养蚕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养蚕基础好,技术成熟,桑园管理规范,亩桑产叶量和亩桑产茧量都比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实现规模养蚕是她最佳的选择,是她一生执着的追求和想干成的事业,她一如既往,始终坚守着干下去。
通讯员李辉英 孙自余
新闻推荐
“对象”议出来群众笑起来 ——汉滨区脱贫攻坚数据清洗工作侧记
——汉滨区脱贫攻坚数据清洗工作侧记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