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小龙虾,每亩投放1万只虾苗,到了收获季,每亩既可捕捞小龙虾300-600斤,又能收获有机水稻800-1200斤,还减少了病虫害,节约了农药开支,初步预计亩产纯收入8000元以上,这个方法真的很不错!”这是汉阴县涧池镇中营村8组徐远大、唐玉芳夫妇,在今年秋收时的激动话语。
去年3月份,为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涧池镇通过政策引导、试点推广,决定在中营村探索试点稻虾共养模式,助力群众增收。夫妻俩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可以试着干一干,于是夫妇试点稻虾共作2亩,当年就产生了不错的效益。今年开春,夫妇俩就筹划着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
徐远大说:夏天水稻生长期,水稻遮阴挡阳,为小龙虾提供了好环境;秋天水稻收获后,剩余的稻草沤水,又能吸引蚯蚓,这些又是小龙虾的好饲料;到了冬季,稻田不仅提供了过冬场所,还可以让小龙虾自然繁殖。因此,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积的情况下,老百姓实现了土地产出收益最大化。
据悉,该镇经过高产、高效、生态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新模式试点,使群众真切感受到这样可以得到实惠,大幅提高农村家庭经济收入,还能大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是一条致富的好方法。
另据了解,随着中营村试点成功,该镇将把“稻虾共作”在全村,乃至全镇有条件的贫困户和养殖合作社中大力推广,让稻虾养殖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通讯员 邓永新 王诗林
“一水两用”带来“一田双收”
对于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农民而言,在不具备种植规模的前提下,由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先天不足,单纯依靠粮食种植,很难实现增收致富,充其量只能自供自足。如何提高亩产效益,拓展粮农增收空间,老课题期待探索新途径。
汉阴县涧池镇“稻虾共作”的基层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水两用”带来“一田双收”的鲜活经验,既鼓起了“米袋子”,也丰富了“菜篮子”,循化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鱼稻双赢,让粮农找到了增产增收的新路子。
(记者 吴昌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贺磊记者陈耿剑)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月河川上遍地黄,谷浪滚滚闪金光。9月8日至10月22日,中国·汉阴2017年“稻香”旅游季活动开幕。本次活动共有六大系列——在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开展“欢乐稻香...
汉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汉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