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贺磊 马舫
核桃在坡上茁壮成长,土鸡在林下悠闲散步,收获的烟叶正在加紧烘烤,新种植的香菇也即将采摘……汉阴县蒲溪镇田禾村的外来媳妇沈兰玲,靠着一股钻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成为带领当地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上世纪90年代,沈兰玲到河南、广东等地打工,多年的打工生活,让她经历了身在异乡漂泊、居无定所的磨难, 2003年,她终于下定决心回家乡谋取营生。先后在汉滨区老家开理发店、餐馆等,由于服务业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非常困难,她便想起了转型另谋别的营生。
2012年,蒲溪镇政府为了田禾沟村的发展,编制了田禾沟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沈兰玲抓住机遇,与本村159户农户协商,将他们分布在山上的800亩坡地流转过来。在蒲溪镇政府和汉阴县林业局、县扶贫局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便栽种了800亩良种核桃。
“种植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缺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沈兰玲说,核桃苗种下后,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自己总是早起晚归。为了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她主动向种植核桃多年的陕北老板学习,并积极向镇林业站的技术人员请教,还邀请技术员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核桃园在她的精心管理照料之下,生长态势良好,就这样,她走出了发展产业的第一步。
善于思考的沈兰玲没有止步,为了让效益最大化,她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慢慢地摸索出了一条以短养长,适合自己发展的山林经济发展之路。利用核桃未成熟挂果的时机,在核桃林中套种魔芋50亩,收获种芋2万斤,商品魔芋3万斤,收入近10万元。
2014年,她再次流转土地400亩发展优质核桃,在套种魔芋50亩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于2014年3月购置围栏50卷,圈林50亩,第一批购进鸡苗800只,通过5个月的饲养,同年8月份全部销售一空,收入1.6万元。取得效益之后又购进5000只鸡,到2015年底,她已累计养鸡1万只左右,不但增加了收入,也创出了林下养鸡的品牌。至此,沈兰玲的产业不断壮大,她也成了蒲溪镇远近闻名的女能人。
拥有多产齐发思路的沈兰玲并不满于现状,种植烤烟成了她发展产业的又一选择。两年来,她流转350亩土地大力发展烤烟,购置了2台旋耕机、1台起垄机,并与蒲溪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代耕合同,由农机合作社进行机械深松和旋耕。截至目前,共卖出烤烟1万多斤,净收入达16万元。
“其实做这么多产业并不全是为了自己,我更多的是想把致富经验教给乡亲,带领他们一起脱贫致富,也算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大势之下,我对乡亲们的小小帮助。”沈兰玲朴实的言语道出了她发展产业的初衷。
创业初期,她雇佣本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流转的土地翻地、除草、施肥、栽苗以及日常林间管护。后来,为了让大家取得工资以外的其他收益,她又将掌握的养鸡技术和销售渠道分享给大家,引导10户农户搞养殖,并由她垫付鸡苗款并提供技术服务,包售全部商品鸡,让每户净收入0.6万元。2015年末,她又瞄准了发展大球盖菇的商机,带领村民种植大球盖菇20亩,再一次让群众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2016年以来,汉阴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产业+基地+贫困户”“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成为备受青睐的产业脱贫方式。沈兰玲先后投资150万元注册了田河沟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董家沟林下种植家庭农场和胜利村扶贫协会,大力吸纳贫困户入社入会。
截至目前,在她的带动下,乡亲们种植香菇18.5万袋,养鸡1万余只,种植苦荞200亩、绞股蓝20亩,蒲溪镇产业脱贫战场出现了“群鹰展翅”的壮丽局面。
新闻推荐
(记者罗曼祯)“创文”工作开展以来,各乡镇加大宣传力度,对居民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在提高对“创文”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的同时,引导居民从“要我创文”向“我要创文”转变。走在巴州区平梁镇...
汉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