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婧 通讯员 吴磊 商曼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黑屋子、土台子、破窗子、泥娃子”,到优质资源班班通;从开展“一堵二扫三提高”扫盲竞赛,到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从一栋4层教学楼到如今占地430亩的新白河高级中学;从走出大山的农村娃到回归故乡的“归雁”,改革开放四十年,白河教育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全省“两基”攻坚先进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全省学前教育先进县、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双高双普”达标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一项项殊荣,是对白河教育发展成就最好的见证。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是白河最靓的时代名片。
从“一无两有”到“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大改善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那时候,白河的每个村有一所小学,全县有6所完全中学、25所初级中学。
1982年,19岁的韩克梅接替兄长,成为卡子镇原大垭村的一名民办教师,站上了三尺讲台。
“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这是她记忆中农村小学的模样,“学校里就五六间土房,六个老师,一百多名学生。晴天还好,雨天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好多学生因为家里穷,书读了半学期,就回家干农活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白河县在1985年和1992年发起了两次社会集资办学,全县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即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质课桌凳,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破窗子、泥娃子”的状况,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
这种“举全县之力办教育”的优良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白河县走过了一条从“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双高普九”,再到“双高双普”、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的跨越发展之路,曾被树为全省教育的一面旗帜,赢得了“北学旬邑,南学白河”的殊荣。“现在学校不仅有敞亮的教室、年轻的教师,而且退学、辍学的孩子几乎没有了。我感觉,农村教育迎来了春天。”如今已经年过五旬的韩克梅说。
说起白河教育,那所“挂在山腰上的中学”让每个白河人都会自豪地挺一挺腰杆。
历时3年,投资4亿元,凿4道山梁,填3条深沟,平整土地7830平方米,校围墙是由600多根锚索蜡烛组成的一个挡墙大坝,于2011年开工建设的白河高级中学是“十二五”期间全县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其建成背后的艰辛难以想象。
“当时启动资金只有1000万元,建设中,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住建、林业、国土等部门也积极支持,先后整合资金8000余万元,资金问题才得到解决。”校长牛玉斌介绍说,“全民办教育已经是一种共识,教育上的事,各部门都是一路绿灯。教育项目优先保障,新建校园各部门出钱出力,教育领域能减免的费用都予以减免,在学校用人和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相关部门也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真抓教育”“倾尽所有”,白河高级中学的建设是白河教育发展理念的现实写照。立地条件差,平地资源奇缺的白河,将县城规划区内唯一一块可用于大规模建设的用地给了学校。如今,高端大气的教学楼、现代化的电子白板、温馨舒适的学生宿舍、功能齐全的兴趣部室,白河高级中学在绿树掩映下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点缀在青山绿水间。2015年,学校被评为“省普通高中示范校”,2017年被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
新建一所高中,盘活城区教育资源。县城的城关中学、城关小学、幼儿园实现梯次搬迁,有效解决了城区学校长期存在的教育用地紧张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是白河县抢抓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机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成果。教学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县财政的倾力投入。“十二五”期间,白河地方财政总收入6.77亿元,教育支出达12.82亿元。全县新增校园面积380亩,整体迁建学校5所,新建幼儿园11所,改扩建小学27所。同时,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装备计算机、多媒体和远程教育部室600余个,全县所有教学点配备一体机,现代化的电子白板取代“一支粉笔贯课堂”的旧式教学方式,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从“应试教育”到“以德为先”,素质教育结硕果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基本只有语文、数学课,因为考试只考这两门。音乐、美术虽然开设了,但基本都被语文、(下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元元文/图)6月26日上午10时许,白河县冷水镇三岔村村民庞成方路过六旬留守老人李相德家时,发现其家门紧闭,敲门...
白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