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示范基地 花园式园区环境 裴家社区农户安置房
记者 张俊 艾蓓
白河,这个秦头楚尾的山区小县,曾被人文学家评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顽强生活着21万人民,在沟壑纵横的4500平方公里大山中创造着人类奇迹,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他们用20年时间“愚公移山”造石坎水平梯田20万亩,在陡峭的山坡上修筑石坎7万里,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
而今,步入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的天宝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眼见千沟万壑都开垦成为片片梯田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回想到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正如安康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思成在采访中所说:“三苦”精神是什么?是想方设法让一方人民富裕起来的精神,“三苦”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的传承!
穷则思“变”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十亩平,晴过三天地冒烟,雨过三场光石板,驴要打滚没场地,月亮能把苗晒干”这是白河县情的真实写照,而天宝村又是白河一个典型的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可耕用地少,全村85%以上的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
2010年8月,白河县委、县镇府为探索解决“三农”突破发展问题,决定在天宝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点。县委县政府的综合试点政策一经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务工人员的领头雁,刘和兴、李自有、李自言三人多年靠勤苦耐劳在外创出了一片天地,他们抱着 “饮水思源报乡恩”的热情,满怀一腔热血投入天宝园区建设。
刘和兴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在几个同伴的支持下开辟了涉及汽车制造、建筑等领域的兴达集团。生於斯长於斯的刘和兴深知传统的耕作模式,对于处在变革时代的高山地带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县委县政府综合试点政策的出台,为他反哺社会的梦想打开了希望之门。2011年,在刘和兴、李自有、李自言等人的筹措之下 ,一场决定天宝村命运变革的大幕悄然拉开。由刘和兴组建的兴达集团经过决策,对天宝村实施以现代农业为抓手,推动高山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成立了白河县天宝现代农业园区。
政通人“活”
改革的帷幕一旦拉开,作为主角的兴达集团便对村中的土地、柴山等有效资源进行详尽的调查,并请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名专家对天宝村进行全面规划。
作为白河最西边的一个后高山行政村,天宝村总土地面积3.6万亩,其中坡耕地8600亩、林地2.7万余亩,辖9个组442户1885人。在综合开发中,白河县天宝现代农业园区以流转的形式将村民手中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并确定了以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
“将村民的石板房、宅基地以及三圈一厕,稻场进行完全征收,并采取自愿安置的办法,为村民在山下建起安置,除了政府补助的安置款,园区还一次性支付村民30年的土地流转资金,这让有一定土地的村民搬进新居基本不花钱。”仓上镇党委书记李锦旻温文尔雅,但一提及园区发展理念便抑制不住激动滔滔不绝:“对于失去土地的村民,园区除去精壮劳力自愿外出务工之外,将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安置在公司内部就业,对于50岁以上,不愿外出的农民进行产业培训之后转化为园区工人。”
65岁的庞绮高是天宝村三组人,在兴达集团的综合开发中,他将自家连同边边地在内的八亩土地流转给了园区。自己从2014年开始就在园区打工。一年下来,除去因天气因素,平均下来每个月有两千多块钱的收入。“在园区干活,既照顾了家,又能赚钱。”一脸憨厚的庞绮高对记者说。正在园区从事景区绿化的柯长贵,家中有五口人。往年总是要去外地揽活。自从将自己十多亩地流转给了园区之后,他就来到园区打工,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天宝村像我这样在园区干活的人很多。土地流转之后,再也不用为种地操心,一心一意的在园区打工赚钱。”柯长贵说。
物华“天宝”
“言有信,和乃兴”。园区门楼上的这六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不仅仅是领头雁刘和兴、李自有、李自言三个人名字的汇集,更是天宝园区的企业发展格言。
“土地流转之前,天宝村人住的是石板房,全村只有一条水泥路。群众吃水都成问题。由于地处边远,群众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要跑几十里山路。2010年之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五千。土地流转给天宝现代农业园区之后,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村民的生活大为改观。”谈到园区发展给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原天宝村支部书记,现仓上镇人大办公室主任王重贵颇有感慨的说。
园区成立之后,天宝现代农业园区先后新修石坎梯地2000亩、硬化生产道路30km、新建水窖5000m?、管网20km,完成了电网、通讯等基础建设的建设;之后又相继建成了培训中心8000㎡、“三苦精神”馆2000㎡、养殖场20000㎡,年出栏生猪5000头、鸡10000羽;设施大棚100个、培育园林苗木200万株、建茶园200亩、栽植果树50万株、用材林1000万株;培育农家乐9家。社区建房260套,目前已入住250余户。兴达集团在打造现代农业模式中,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成功的探索出一条符合现代农村产业发展的经营之路。
在裴家社区,村民柯长财刚好从园区干活归来:“现在,拥有125平米宽敞明亮的住宅他,自己在园区每年有四万多元的收入,加上社区各项辅助设施配备完善,生活和城里没有区分了。”
产业模式的转变,使得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的农民,没有因为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相反的在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带动下实现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
2016年,天宝园区实现“提升转型”,随着“白河三苦精神教育基地”天宝馆的竣工,园区打造4A景区的帷幕拉开,将“三苦”精神更加有效地融合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也为打造全域旅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迁伟)在医院就医遇见嘘寒问暖的好心人,难免会让人心里暖暖的。然而你千万注意,有可能这些好心人并未“安好心”。近日,市民杨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安康城区一家医院挂号看病,在两名“热...
白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