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 旬阳新闻 镇坪新闻 平利新闻 岚皋新闻 紫阳新闻 宁陕新闻 石泉新闻 汉阴新闻 白河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白河新闻 > 正文

立下愚公移山志 打赢脱贫攻坚战 ——白河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陕西日报 2016-06-27 17:59   https://www.yybnet.net/

产业带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图为宋家镇茶园建设。 纪昌鑫 摄

本报记者 王永锋 通讯员 王琛 何云钧 李清泉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是白河县自然地貌和群众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面对县域实情,历届县委、县政府几十年如一日,治山创业、修田造地,向贫困宣战,在长期的艰苦实践中历练出全省闻名的“三苦”精神,曾被外界誉为“现代愚公”。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白河县,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点多、面广、战线长。经过坚持不懈地扶贫帮困,全县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但目前仍有74个贫困村、1.8万户贫困户、4.2万贫困人口。

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让白河人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县委书记陈晖说:“脱贫攻坚是当前全县最紧迫的工作和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弘扬‘三苦’精神,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到户,帮扶措施到户,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山上建园区 山下建社区” 园区带动让贫困户变“上班族”

6月13日,一路翻山越岭,记者来到仓上镇裴家社区,这里是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区,也是天宝现代农业园区搬迁群众的新址。挺立的单元楼房、干净的水泥路面、宽敞的活动场所,与城市小区几乎没有多大区别。白河坚持把集中安置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完成陕南避灾扶贫搬迁1.4万户4.9万人,集中安置率90%以上,安置节约用地近千亩,有效破解了用地难题,城镇化率从31.1%提高到39.2%,移民搬迁工作连续四年获得省上表彰。

在裴家社区,记者很难看到搬迁群众的身影,整个社区显得异常安静。“村民们都在山上干活哩!”社区党支部书记胡世杰说:“依托天宝园区,大部分搬迁村民都在园区务工,成了产业工人。”从社区出发,经过10多分钟车程,记者来到了天宝现代农业园区。站在山顶俯望,一排排梯田顺着山势蔓延,犹如一条条绿飘带缠绕山间,蔚为壮观、令人震撼。

天宝村是最具典型的秦巴山区贫困村,全村9个组442户1885人,总土地面积3.6万亩,零星破碎的贫瘠土地难以维持生计,出门打工者占60%以上,村民房屋破败不堪,土地荒芜。2010年8月,县委、县政府为探索秦巴山区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天宝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点,把山上农户迁移到山下建设农村社区,土地流转给企业建成农业园区,通过企业用工解决农民稳定收入来源,探索出“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天宝模式”,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成功典范。

“目前,公司已流转耕地2000亩、林地4000亩,社区建房360套,200多人转为技术工人,150人转为天宝农业开发公司的员工。搬迁户年收入在2至3万元,技术工人年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白河县兴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和兴介绍,土地流转后,村上的妇女和年龄较大、有农业生产经验的搬迁群众直接进入公司,长期聘为园区工人,在原来的土地上继续耕作。有一定技能的青壮年劳力则进入兴达汽车、建筑、金融等公司上班,成为产业工人。

今年50岁的原天宝三组村民许立成,过去靠着10亩瘠薄的土地养活全家4口人,生活艰难。2010年,土地、林地和4间土房全部流转给公司,他们一家搬到了山下的裴家社区,住上了125平方米的楼房,流转收入加上有关政策补贴,自己不但没掏一分钱,公司还倒找了1万多。

失去土地的许立成,当年便在园区打工,如今他已当上了生产组长,月工资4000多元,加上奖金,年收入达到5万元。老伴在园区养猪场当养殖工人,每月收入2200元。儿子高中毕业后曾在外地打工,一年后也来到公司的养殖场上班,通过培训成了技术员,每月工资4500元。“住楼房、开小车、领工资,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我们一家都成了‘上班族’,有了固定收入,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去年,许立成为家里添置了一辆小汽车。

目前,天宝园区带动300多名贫困户脱贫。全县共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区,12个市级园区,30个县级园区,其他新型农村经营组织42个,带动近万名贫困户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这些园区大多布局在集中安置社区附近,对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白河脱贫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村一社一产业” “合作社+贫困户”让群众脱贫“有靠山”

帮扶贫困户找到发展产业的正确路径,是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而鼓励发展合作社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举措。为让更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白河县确定以“一村一社一产业”为主线、农村多种经营组织为载体的思路,结合各村各户实际,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确保每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有一批家庭农场,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目前,全县通过实施“一村一社一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建成12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并逐步向全部贫困村覆盖。

记者见到茅坪镇桃园村村民何秀华时,他正提着一桶猪饲料“伺候”他的“宝贝”们。在他眼里,这些健康活泼的猪仔就是他的宝贝,给他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提起过去,何秀华满是辛酸,为供两个孩子上学、他和妻子不得不一起外出务工挣钱,在外打工不易,收入不稳定,每天起早贪黑,挣的钱勉强够两个孩子上学花销,为了省钱,出门连车都不敢坐。

“现在好了,有事可干了。去年返乡开始养猪,饲料有人提供,买猪有扶持,卖猪有保障,第一批猪就赚了1.7万元,这都要感谢凡文兵和县上扶贫的好政策。”尝到甜头的何秀华,第二批又养了40头猪。他口中的凡文兵,就是白河县金龙养猪合作社的负责人。

凡文兵是石龙村外出返乡务工能人。返乡后,他瞅准了畜牧养殖,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养猪200多头。经过县扶贫局的多次指导,以及周边困难群众的不断自愿加入下,凡文兵在自己养殖场的基础上,牵头组建了金龙养殖合作社,30多户困难群众成为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按照“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合作社统一供应仔猪,平价提供饲料,免费进行防疫,待商品猪出栏后,统一进行“订单”销售,市场低迷时还实行保护价收购,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吃下定心丸。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92户,其中80户是贫困户,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养猪。

有合作社作后盾,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高涨,但前期发展资金无疑成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县扶贫局局长陈万里介绍,为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难题,县上为首期30个贫困村每村安排1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用于合作社和入社会员发展产业,为每个贫困户协调5万元贴息贷款。

在茅坪镇大山村的半山上,现代化的养鸡场格外引人注目。2014年底,大山村创办了养鸡扶贫合作社,从宁夏引进了海兰灰、海兰褐蛋鸡品种,先期将仔鸡、饲料、防疫药品赊欠给贫困户,待商品鸡出栏销售后统一结算。为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批次,合作社建有脱温室,组建营销队伍,前期仔鸡由合作社集中脱温后,再分发给贫困户饲养,每户年饲养量达到8000只以上。去年出栏10万只,产值260万元,利润35万元,群众户均收入2至3万元。

特困户马正文,家中3个在读大学生,是典型的因学致贫户,2015年加入合作社后,通过贴息贷款建了4个棚,两批鸡当年就收入3.5万元。一组村民邱令芳,家里2个孩子,爱人患有肝硬化10多年,2012年的一场大火,把家里烧个精光,使原本就很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14年,经过评审公示,她一家搬进入特困户安置房。第二年,她加入了养殖合作社,建起2个棚,去年两批蛋鸡收入了1.8万元,当年便实现了脱贫目标。

农业产业合作社,为脱贫致富搭建了一个平台,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针对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缺资金、缺技术、缺信心等实际情况,白河县鼓励“工商企业下乡、外出能人返乡、村组干部带头”建设农业合作社,建种植、养殖基地,拓展市场渠道,贫困户可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社,提升产业效益。目前,全县建成各类农民合作社96个,“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创出了一条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的路子。

“交钥匙”工程 政策兜底让特困户“居者有其屋”

60岁的黄自富,是西营镇高桥村的特困户。由于贫困,他一直孤身一人,靠着3亩薄地和社会救助勉强糊口。家里的2间土房,由于年久失修垮塌1间,成为危房,临时借住在侄子家。去年11月,黄自富和其他29户特困户和地灾户一起,搬进了高桥安置点,免费住进了65平方米的安置房。“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不花钱住这么好的房子。”话间,黄自富眼圈湿润,无以言表。

“结合精准脱贫,县上把居住在后高山和交通不便、自身无法实现搬迁的特困户作为重点搬迁安置对象,通过政策兜底,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他们‘居者有其屋\’。”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治俊说。

在脱贫攻坚中,白河县把20%的贫困人口通过敬老院集中供养和“交钥匙”工程实行政策兜底,确保贫困群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目前,全县兜底的农村低保户9196户16803人,五保户4040人,残疾人1100人。特别是在特困群众的住房上,结合移民(脱贫)搬迁,为特困群众建设6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免费供其居住。

针对村情实际,白河县采取了不同方式对特困户进行安置。对“11135”城乡规划体系内的村,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特困户安置楼或改造楼,实行楼房化安置;在边远村,条件许可的集中建设30户以上1-2层的独门单栋安置房,地理条件较差的建设4层左右楼房进行集中安置。同时,对政府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安置特困户,如将原大双乡政府宿办楼改造成特困户安置点;零星分散的特困户,根据生产生活实际,实行就近购买安全房屋或者对危房进行改造。

记者在西营镇土泉村安置点看到,4排两层、可容纳30户的陕南民居风格的安置房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管道、电路等内装,待水、电、路基础设施到位后,30户安置户将直接拿钥匙居住。对于安置困难群众,将为每户建设15-20平方米生产用房,有条件的还将租赁划分1-2分“菜园子”。据了解,特困户的评定,严格按照村评选,镇审核,县审定的三级评定、公示程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评定的特困群众免费入住安置点。

白河县制定了详尽的特困户安置规划,并与贫困村脱贫规划、年度脱贫计划有机衔接,对安置方式、安置点建设选址、户型设计等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做到既方便管理,又能满足特困户居住需求。据悉,按照统一规划部署,县上将分期分批建设安置,加快特困户“交钥匙”工程进度,目前已安置特困户1973户。今后,“交钥匙”工程将以建档立卡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重点,力争到2018年全面解决困难群众居住问题。 

“三包、四扶、五保障”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过去扶贫是大水漫灌,现在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就是要找准‘穷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县长李全成说。

***工作实施以来,白河县按照“统一部署,分批实施”方式,探索出“三包、四扶、五保障”工作模式,即建立县级领导包村、部门包组、干部包户的“三包”机制;落实扶持贫困村脱贫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环境改善“四扶”举措;开展实现贫困户脱贫的住房、增收、教育、医疗、养老“五保障”工作,以此确保精准脱贫稳步推进。

“弄清谁家穷?有多穷?为啥穷?”是宋家镇天池村支部第一书记陈山林与村组干部们达成的共识。在天池村综合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脱贫攻坚作战图、时间表将会议室装扮得如同战斗指挥室。陈山林说:“既要做到精准识别一户不错、一户不漏,又要量体裁衣、因人因户精准施策,难度不小。”面对散落在深山里的贫困对象,陈山林和村组干部一起,逐户深入走访,细化致贫返贫类型,逐一建档立卡,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一张张脱贫攻坚作战图绘制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分布、脱贫措施、贫困户信息一目了然。

在摸清全县贫困人口底子后,白河县实施了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引导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提供就业岗位脱贫一批、实施生态建设脱贫一批、开展健康扶贫脱贫一批、强化教育扶贫脱贫一批、落实兜底保障脱贫一批的“八个一批”工程,让每个贫困群众都有自己的脱贫之路。围绕“八个一批”,重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大力实施精准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大力实施兜底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断穷根”。

麻虎镇兴平村村民刘远忠祖祖辈辈住在后高山上,家里有两个在校学生,是村上“榜上有名”因学致贫家庭,日子过得步履维艰。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持续推进,老刘一家住进了山下的廉租房,生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在驻村第一书记宋祖林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小型豆腐作坊,同时养猪2头、养鸡20只,今年底就能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今年初,白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悄然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政府分管副县长为责任总指挥,成立相关工作组,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形成了镇有工作团、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干部,全方位、广覆盖的工作格局。

目前,全县已向贫困村派出74个工作队、近万名帮扶干部,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落地帮扶贫困村项目55个、贫困户项目2000余个。

莽莽秦巴山、悠悠汉江水。行走在白河城乡,“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这面大旗依然高高飘扬,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上得到充分体现。全县上下正以时不我待的高昂激情,与贫困决战,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发起强有力的冲锋。

新闻推荐

半挂车隧道内起火

8月13日18点35分,白河县消防中队接警称:十天高速白河县茅坪镇牛头山隧道口附近,一辆半挂货车着火,请求救援。接到指令后,该中队立即出动1辆水罐消防车和5名指战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援。20余分钟后,消防官...

白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白河5村官被通报2015-08-07 23:22
评论:(立下愚公移山志 打赢脱贫攻坚战 ——白河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