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由安徽省徽京剧院复排的大型徽剧《刘铭传》11月26日晚在安徽大剧院首演。该剧曾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此次演出是该剧继1997年推出后的复排首演。
现代技术为徽剧注入新活力
刘铭传是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徽剧《刘铭传》讲述了他抗法保台、建设台湾、晚年岁月的人生最后十年(1884年至1895年)经历。此次复排公演的徽剧《刘铭传》是在1996年创作的原本上进行修改复排,在保留原剧特色基础上,创新运用了国家级非遗——安徽池州傩戏、青阳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唱腔,结合光电声响等现代技术,为古老徽剧注入新的活力。
复排版《刘铭传》共分为巧计赴台、基隆应变、危难同心、血洒婚礼、沪尾壮歌、悲愤问海,并有一个序幕和一个尾声。演出当晚,安徽大剧院座无虚席。跌宕剧情的生动呈现、优秀演员的传神演绎,成功刻画了足智多谋、英勇无畏、深明大义的刘铭传形象。特别是《尾声》一章,“刘铭传”一连串“十问大海”的唱词慷慨激越,表达了甲午战败、割让宝岛后的内心悲怆,更传递出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剧场里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经久不息。
两代“梅花奖”得主接力主演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刘铭传》荣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优秀奖;1998年《刘铭传》荣获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同年,安徽省徽京剧院演员董成凭主演此剧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此番安徽省徽京剧院复排这部经典徽剧作品,由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凭借徽剧《惊魂记》摘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奖的汪育殊担纲主演。时隔20多年,两代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演员接力主演《刘铭传》,唱响了传统徽剧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佳话。
“我们请了很多省内外的专家来看戏,包括上海戏剧学院的刘明厚教授、中国剧协的秘书长崔伟、中国戏剧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奎等,大家对这个戏是一片叫好声——24年前金芝老师编剧的这个戏,现在看来依然是经典。此次复排,70后’汪育殊、罗丽萍为领衔主演,80后’张凯等都是主演,此外\‘90后’和\‘00后’都参与了这台戏,整个舞台呈现非常好看。”此番复排《刘铭传》的出品人、安徽省徽京剧院院长赵纯钢表示,复排首场演出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他表示,并不是刻意选择一个时间点来复排这部作品,作为经典的《刘铭传》在任何时候复排都是非常合时宜的,“因为台湾同胞都非常敬重刘铭传。安徽这百年里,出了这么多名人,有些是有争议的,而刘铭传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安徽的骄傲。”
“两代领衔主演董成和汪育殊,两个人都是梅花奖榜首,他们俩在表演上各有千秋。董成演这个戏的时候是41岁,汪育殊现在已经快50岁啦,很尽心、很努力地把这个戏完成了,拿下了,可圈可点。”徽剧两位梅花奖演员接力传递徽剧精神,“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两位梅花奖榜首演员,自然是有过人之处。”
还将精益求精调整情节密度
“我希望这个戏能控制在两个小时十分钟,连谢幕两个小时一刻钟。”首演过后,《刘铭传》出品人赵纯钢已经在思考,如何浓缩掉多出来的十分钟的戏,“比如说大家都觉得舞会那场戏长了,包括阿里山的舞蹈长了,刘铭传儿子结婚场面,有些戏是需要调整和加工提升的。”赵纯钢表示,其实“十问大海”是在“尾声”,但是看到“尾声”,观众感觉到是不是结束了,“实际上,最精彩最感人的戏,还是在那个十问大海,所以我就想把尾声两个字去掉,就六场戏,一个序幕。大家都反映,后半段的戏还挺抓人,前边就感觉都是叙述性的,前半场的戏比较松,所以还是需要我们做调整。”
赵纯钢透露,复排中法国兵的服装、高山族的服装、公使夫人的服装都是二十几年前的服装,重新理了一下,“还有些服装,因为我们最近演的清朝戏比较多,比如说《程长庚》《一文钱》和《徽班》,这次也仅仅就是给刘铭传等两三个人做了两三套服装。”物尽其用低碳环保,丝毫没有影响该剧的舞台呈现,也从侧面证明这些年徽剧创作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同时观众和专家的反馈也让赵纯钢本人对这部戏充满期待,“因为之前这个戏已经获得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了,也获了曹禺剧本奖和文华的新剧目奖了,我们也会努力冲一冲其它的奖项。24年后,我们再排这个戏的时候,仍然觉得这个题材永远不会过时。”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
新闻推荐
“三大生态”孕育创新创业“广阔天地” 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政策解读之四
□首席记者陈旻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那些成功创业的案例中,总有一些共同之处:能够让创业者容易获取所需的人力、资金和专...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