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地下室,藏身在居民楼内。推开木门,嘎吱声响,干燥的空气包裹着另一个时代,扑面而来。坑道用马灯、炮弹壳、棉衣……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用品,被陈列在地下室的展台上,朴素,却充满力量。“学习历史,必须得有基地,必须有实在的文物,才能让历史鲜活起来。”张兴华是这些文物的收藏者,也是安徽首间家庭式抗美援朝文物陈列室的创办者。
20平方米的地下室别有洞天
11月初,张兴华有些兴奋,他的家庭式抗美援朝文物陈列室就要筹备完毕了,80余件展出的文物,他花了13年的时间搜集。11月12日,他在文物陈列室里举办了小型的开幕仪式,邀请了军休所里的抗美援朝老兵。
记者走进他的文物陈列室,面积不大,20平方米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文物陈列展柜、历史资料展板,还有用来保护文物的专业设备。
墙上贴满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线和地图,还有抗美援朝期间的中外报纸。沿着墙边,是一排玻璃展柜,上面陈列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物品。战士们戴的钢盔、医疗兵的袖章、用于潜伏雪地的军棉衣、志愿军向美联军散发的招降传单……
陈列室里的一个志愿军使用的90式钢盔,是他第一件收藏的文物。记者凑近观察,发现这个钢盔上还被焊上了把手,看着像是用来舀水的瓢。说起由来,张兴华打趣说自己是“捡了漏”。当时,他沿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路径,在云南四处探访。路过一座村子时,他偶然间发现一户村民用的水瓢很是特别,看着像是军用钢盔。他反复咂摸,发现水瓢上有四个通风孔,瓢内还有厂家的生产钢印。结合多年的历史研究,他判断这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使用的钢盔。表明意图后,村民欣然将“水瓢”出让给他。
陈列室拒绝赞助合作
回顾文物陈列室的创办历程,张兴华介绍,其实早年间,这间地下室是用来展出抗日战争的文物。“我从国内外收集到600多件文物,家里已经存放不下。2013年,合肥市军休一所协助我把家里的地下室改造为陈列室。改造后我决定免费对外开放,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历史、学习历史。”
从抗日战争文物展出到抗美援朝文物展出,陈列室的主题虽会随着展出的文物有所变化,但陈列室的原则始终不变。
张兴华说,陈列室对外开放后,不少企业提出要赞助合作,但都被他拒绝。“收集文物虽然开销不小,但我的初衷一直都是通过文物,做历史研究,公益宣讲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一件纯粹的事情,不能让它变得功利。”
冰箱改成文物收纳箱
陈列室内展出的文物,只是张兴华收藏中的一小部分。在他家中,还珍藏着许多文物。文物放不下,他就把家里废旧的冰箱改造成收纳箱,在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类纪念章。
平日里,他不喜在人面前“显摆”自己的收藏,但在公益宣讲中,他却“倾囊而出”,带着自己一箱箱的文物走进校园、社区和图书馆。
此外,他还帮助安徽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安徽省档案馆等征集抗战文物400余件,并向淞沪抗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亚洲二战史实纪念馆捐赠珍贵文物,填补它们的馆藏空白。
年轻时,张兴华钻研军事科学技术,大半辈子都投身于国防事业;退休后,他又发挥余热,做起了文物收集和历史宣讲。“以史为鉴,以史为信,文物让历史宣讲变得有力量。”张兴华说,走在公益的路上,也让75岁的他更有力量。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王浩/摄
通讯员 汪晨茜
新闻推荐
16市已与沪苏浙设区市 实现医保“一卡通” 安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来,安徽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11月12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