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11月9日,多位清华学生告诉记者,文章直抵人心,深受感动。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据他回忆,这趟列车很难买,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个小马扎坐着看书,度过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文章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此后的日子里,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
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文末,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记者注意到,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发该文。“因为穷过,所以更觉帮助的可贵。”一位毕业于清华的网友表示,写下这篇文章的学弟至今仍不算富裕,但却心系那些贫困学子。他认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态度,让他颇受感触。
清华大学硕士孙同学告诉记者,之前他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清华学子的励志故事,但这个故事里令人感动的是,学长在生活稍有改善后就能想着去帮助他人,这种情怀难能可贵。他也希望自己能学有所获,日后用知识回馈社会。
“朋友圈已经刷屏了。”另一位江同学称,目前大家争相转发这篇文章,他看完后深受震撼。文章里没有卖惨,也没有诉苦。学长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让他看到苦难中的韧劲。
从拿助学金省吃俭用到研究生期间资助4名贫困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这位清华学子的风范。
文章火速引发热议,面对网友的关注,该学生在“树洞”更新了后续,解释了自己的家庭情况。
据他介绍,因为家境贫寒,如果发烧,只能依靠劈柴烧水,盖棉被出汗来达到退烧的目的。尽管家中的生活条件并不如人意,这位同学却从未抱怨过自己的家人。他表示,为了让他好好念书,在补课时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自己的爸爸在每个周末都骑着自行车接送他,在相隔15公里的家和镇上来回奔波。在他看来,“不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是伟大的,都生养了我们。”
该学生提到,父亲教会自己知恩图报,面对儿时免费给自己教书的教师,父亲教育他要一辈子心存感激。成功考上大学后,他仍谨记父亲和老师的教诲。
该同学坦言:“我希望大家能对父母好一点,对自己的家庭少一些苛刻,尤其是与其他更富裕的家庭相对比的时候,父母并不欠我们什么。”综合新华社、中青校媒
热议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想为别人撑把伞”网友为他点赞
@孤舟闲人一高歌:了不起!
@不吃鱼的猫猫0320:给我看哭了,好正能量,好励志。
@缘分则随缘:优秀品质的小伙子,懂得感恩便接力点亮他人!
@长书未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校训的优秀践行者,终究是苦尽甘来了。
@閣自遠飏:质木无文。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自强不息。
@豌豆公主222:真好啊,没有一点阴郁。
@白卿星:读下来真的很感动,原来有人和我一样,计划着每顿饭吃多少菜,吃哪里的菜才够花。祝好!
@lemoncoc0:很佩服他把每一笔钱都精打细算用到了实处,生活让他成为一个精明、刻苦又会感恩的人。也很欣慰,国家和社会爱心企业的补助能够帮助一个个追梦的孩子慢慢独立。
@hhhhjjjjjqqqqq: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想为别人撑把伞!
@卷饼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身上的品质,让我深刻自省。
@荀离-L:太厉害了,跟他比起来感觉我的困难根本都不算什么……
@丿冬马和纱:这个学子很棒,但也折射出几个问题:第一我觉得在贫困奖学金的审核方面要落实,要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其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然需要歌颂,但苦难并不是好事,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
@白毛小狼狗:这种最关键的就是一句话:全家健康不能生病……其实只要保持健康不生病,大部分贫困都是暂时的……
@酵母vv:看完后深有感悟,时刻提醒着自己是多么幸运,知足常乐。
@粥婕穹:让我感动的是他始终不卑不亢,从接受帮助到帮助别人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却不想说什么大爱,就觉得这样的人在哪里都是一道温暖的光。
@小野:既然是树洞,就应该尊重他,最好不要深扒。综合
新闻推荐
粤苏鲁浙社零总额超两万亿 海南一枝独秀 安徽消费者环保意识强
海南一枝独秀 安徽消费者环保意识强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