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它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卵一般十几天孵化成功,而幼虫期特别长,最短三个月,最长能达到四年之久,之后化为蛹。经过一周左右,蛹羽化成虫,也即达到了自己的生命巅峰。就像美丽的东西总是不长久一样,别看经过那么漫长的时间才长到成虫阶段,成虫的寿命却只有半年到一年。
有些甲虫爱好者将死掉的甲虫做成标本,以便长期观赏。王伟刚不满足于欣赏静止的甲虫标本,而是给它们装上动力系统,让它们挥动翅膀,重新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被科技延续的“虫生”
王伟刚的公司在湾沚区航空产业园内,夏秋季节各种昆虫活动频繁,经常会有不速之客受到灯光的吸引从窗口闯进来。采访的这天,他从门后找到了一只中华大扁锹和一只蜡蝉,只是它们已经“挂了”。王伟刚端详着这两个小家伙,构思着如何让它们“活”起来。
王伟刚从小就喜欢大自然,经常在外出爬山的过程中观察各种昆虫,有时还会带几只回来养。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将“生物科技——昆虫”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推开他和伙伴们创立的安徽泛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门,一张大展台上摆满了用长戟大兜、金龟子、蜡蝉、蝴蝶等制作的充满艺术感的机械昆虫。他说,最开始研究这项科技是因为看到现在的孩子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对各种昆虫非常陌生。他和创业伙伴都有弟弟妹妹,很想做一些事,拉近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距离。喜欢昆虫的他决定将科技与昆虫结合,利用科技手段让死气沉沉的昆虫标本获得新生,拥有新的生命力。
在国外,很早之前就有人将蒸汽朋克艺术与甲虫标本相结合,制作出蒸汽甲虫。这门基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蒸汽机械中的机械美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艺术在国外也算冷门,在国内从事蒸汽甲虫工艺品制作的设计师更是凤毛麟角。而他,要开创一条比设计蒸汽甲虫更复杂的道路,那就是让甲虫不仅外观炫酷,还要从内在“活起来”。
开始时,他从旧手表中拆一些零件,再用电子板进行编程之后装到甲虫标本的身上,从而让它们动起来。之所以优先选择甲虫,是因为它们属于外骨骼动物,外壳坚硬,能够有很好的稳定性。此后,为了加大产量,他和伙伴们自己研发出小型机床,用来生产制作这种“生物科技昆虫”的零部件。经过摸索,除了甲虫,一些拥有美丽翅膀的蝶类也被用来制作生物科技昆虫。
方寸之间的艺术凝聚
昆虫作品虽小,但方寸之间运用了艺术绘画、园林造景、电子科技、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不久前,王伟刚用假山、苔藓、树枝、干花造了个微型花园,一只蝴蝶落在花丛中,它的翅膀扇动着,似乎随时都能飞走一样。自然界中的蝴蝶生命短暂,而这只蝴蝶将长久保留此时生动美丽的模样。王伟刚说,让蝴蝶从标本变成能够振翅的状态关键在于要在原有的翅膀之下再叠加一双翅膀,并在两层之间装上连接杆,最后把控制连接杆的电子板隐藏在假山下面。王伟刚介绍说,目前国内玩家做出来的昆虫以静态居多,动态的昆虫因为需要精密的电子板、控制板等,科技程度高、技术难度大很少有人涉及,他设计的这款蝴蝶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
在设计昆虫的过程中,王伟刚尝试给每一只虫子都设计一个适合的场景,让它们成为各自世界里的“王者”,同时赋予它们更多的文化内涵。他从古典名著、历史事件、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做出了一系列的“文化虫虫”。
在一件名为《宋徽宗瑞鹤图》的作品中,一只牛角锹的甲壳上绘着折扇,一双翅膀在无数齿轮组的带动下以接近正常频率的速度不停扇动。在牛角锹的周围,是一幅宋徽宗的书法作品和一些仿宋制铜钱装饰。
巧合的是,在电影《长津湖》还未上映之前,王伟刚就设计了一款以长津湖为背景的画框底板并配上励志文字,随着电影的上映,这组设计也受到了客户的欢迎。
让死气沉沉的昆虫标本获得新生、让身边的物件换个地方重放光芒,是王伟刚经常为客户做的事。有个长者找到王伟刚,他有一块戴了很多年的劳力士手表,希望能够让这块手表的机芯和心爱的甲虫标本相匹配。王伟刚成功地将机芯与甲虫完美结合,如今这个甲虫作品正趴在客户家的鱼缸上,每天看着水里的游鱼呢。
生物科技昆虫除了好玩,更大的意义在于自然科普。王伟刚的作品已经入驻几所博物馆,成为昆虫科普教育的极佳素材。一些孩子看到这些可爱的甲虫作品后,进而对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不管我们是否留意,总有很多昆虫活跃在我们身边。我们与它们共生共息,共行共存,昆虫爱好者给我们带来了不断去认识它们,研究它们,理解它们,甚至去模仿它们的有益探索。
记者 田琦 文/摄
新闻推荐
严禁各地新增各类名目专项建设费用,严禁向终端用户直接收取计量装置费用,管网及配套建安费不得向买受人收取……近日,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