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无法为老年生活统一定义。有些人沉浸在一日三餐,有些人活跃在旅途,还有些人面对着垂垂老矣的岁月唉声叹气。10月初的一天,推开汪庭玉老人的家门,一股墨香扑面而来。老人右手残疾,却坚持数十年砚耕不辍,在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拥有一项爱好,会让日渐年迈的日子明亮许多。
找到爱好并坚持它
每天早上8点,74岁的汪庭玉会在画桌前铺展宣纸,挥毫泼墨。近10年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他的家有些简陋,书房墙壁只是用乳胶漆简单刷过,两把单人沙发用来招待偶尔到访的客人。和这种简陋相对比的,是房间中间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画桌,四壁挂满了中国画,有山水、有花鸟、有猛兽。从这些画里,可以看到主人的爱好与志趣,也让人不由想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汪庭玉擅长焦墨山水,从他的画里可以看到山的险峻、云的流动、水的气势。这些年,不时有人上门求画或者购画,他的名气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懂画的人以笔墨论画,用赏识给画工以尊重。
汪庭玉是个苦出身,童年时期双亲先后离世,与两个姐姐相依为命。为了生存,17岁的汪庭玉做起了木匠。在他的身边,是很多出身贫寒的工友,那样的年代,大家的第一目标不过是养家糊口。和工友们不同的是,白天做苦力,到了下班后,他总想给内心找点寄托,有时是拿起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有时是寻到一本书忘情地读着。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工友说附近有个老人,画画得很好,人也很好。汪庭玉听到后,赶紧上门拜访。老人让他在纸上画几笔,又给他耐心地做了指导,老人的和善大大地鼓励了汪庭玉。这位老人正是安徽著名画家张贞一。在张贞一的影响下,汪庭玉渐渐明确国画是自己真正热爱的艺术。如今,在汪庭玉家中的醒目位置上,还挂着一幅他和张贞一共同创作的绘画作品。
当年,汪庭玉已经快30岁了,每天还要从事繁重的木工工作。但他觉得每天晚上画画是他劳累一天后最好的休憩。因为囊中羞涩,当时他只有一支毛笔和一本借来的画册,凭借着这两样东西和一颗热爱绘画的心,他的技艺不断进步。
命运总在出其不意时给人以沉重一击。在一次木工活中,汪庭玉不慎被电锯切下右手的三根手指,躺在病床上他最忧心的是不能够再拿起画笔。伤口恢复后,汪庭玉坚持用残疾的右手不断练习,他坚信热爱能战胜一切。
汪庭玉先后拜师黄叶村学习山水画;跟随张贞一、柳文田研习花鸟;还拜访林散之,有幸聆听书画指导。渐渐地,他的作品自成一体,尤其是焦墨山水有了独特的风格。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退休到现在,汪庭玉一直砚耕不辍。刚退休时,他经常外出写生,和志同道合的人以笔墨交友。但随着年岁渐长,社会交往少了,在家的日子便越来越长。
现代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但在汪庭玉的生活中你会发现这就是他的日常写照。
每天早上四点钟,老人便起床洗漱,然后步行到九莲塘公园散步一圈,回家简单地吃个早饭便开始绘画。我问老人晚上几点休息,他说下午六点左右。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这不正是人们所向往的吗?
前段时间,汪庭玉创作了一卷15米长的花卉图,画卷中玉兰、菊花、牡丹等众多花卉用色清雅秀丽,造型风姿卓然,随着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老人说,画画早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说,年轻时,喜欢做一件事也许会在内心里和他人比较,暗自较劲,希望成名成家。但到了老年,抛开世俗观念束缚,回归爱好本身,更能在创作时从心出发,收放自如。对他来说,每天画画,画得不过就是一个心境。
有人慕名前来求画,老人并不给自己的画定价,更多的是随缘,由求画人自己出价。遇到投机的朋友,甚至可能变卖为赠。从他的身上,看不到艺术的曲高和寡,有的只是谦和的匠人之心。
岁月难拒,走向年迈是所有人必经的道路。老年的生活虽比不得年轻时的热烈灿烂,但有热爱,庸常的日子也能闪着亮光。从汪庭玉老人的经历,可以感受到热爱一件事,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拥有了热爱,日子从来都不会无聊。培养自己的爱好,最好的时间不是童年,而是当下。记者 田琦 文/摄
新闻推荐
安徽日普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债权人:《安徽日普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第一次)》已于2021年8月28日经债权...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