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季鲲 通讯员 杨琪)打造非遗工坊、设立非遗传习基地、抢救性记录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非遗购物节”……记者日前从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今年芜湖市非遗保护中心将采取一系列创新的举措,力争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时代相结合,让非遗焕发出新光彩、新活力,走进更多百姓的生活。
“今年6月,‘根与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在澳门举办,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和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将作为芜湖非遗项目的代表在展演上亮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芜湖市的非遗项目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项展览展示:如“非遗进景区”——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比赛,大运河(安徽段)非遗特展以及第五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及长三角非遗特展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目前,芜湖有两个铁画锻制技艺的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今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将认定芜湖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该负责人说,今年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也将完成。
芜湖市不少非遗项目尤其是手工技艺分布在乡村,虽然流传时间很久,但由于没有产业、不具规模,传承人难以靠手艺谋生,项目的传承处境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今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将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选择覆盖面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命名建立一批非遗工坊。同时,选择一批非遗工坊产品参加各类展会,进入旅游景区展示展销,助力乡村振兴。”该负责人说,在打造非遗工坊的同时,还将通过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方式开展非遗产品宣传,帮助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非遗工坊和非遗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据统计,目前,芜湖市70岁以上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有十多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这些项目也亟须保护和传承。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说,今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开展芜湖市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系统性记录以及70岁以上省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为这些非遗项目留下珍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同时,在全市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和进公共文化场馆等活动,让非遗能够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
“非遗”的传承,不仅在当下,也在未来。今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实施传承人群研习研培计划。在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举办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及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培训班。同时,组织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参加培训,学习非遗项目保护、申报等知识。
此外,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将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运用新媒体进行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服务平台上开设账号,拍摄视频,以定期推送的方式加快芜湖市非遗短视频的传播。通过新媒体创新传播,让更多的用户看见非遗,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该负责人说。
资料图片由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宿州市政协暨机关落实中央巡视安徽省反馈意见整改暨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动员部署会议召开
本报讯3月15日,市政协暨机关落实中央巡视安徽省反馈意见整改暨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市政协...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