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周姝祺
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研究发现,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无业/失业/退休人员的抑郁水平最高。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主任陈祉妍介绍,经过公开征集和严格筛选,此份报告采集了安徽、甘肃、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浙江12省市的64622份样本,涵盖18-76岁的不同性别、不同户口、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各类人群。
报告显示,从地区看,心理健康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东部地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的调查结果为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分别为13.4%和12.4%,均远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20%检出率。
陈祉妍表示,地区之间的心理健康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东部地区存在抑郁风险的人数占比仅比中西部地区低2.6%,到2020年这个差距扩大到8%。
从户口看,研究发现,城市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户籍人口。数据显示,农村户口人群中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为16.5%,略高于城镇户口人群的14%检出率。
另外,学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特别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更低学历人群,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为18.1%,比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高出近五个百分点。
那么,收入越高心理就会越健康吗?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人群,但并未发现月收入水平中等与较高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陈祉妍表示:“这显示收入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过低收入不利于心理健康,但在中等收入以上,收入的升高对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职业群体中,无业/失业/退休人员的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学生群体,主体是大学生,再次是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公司职员,抑郁得分最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
从性别与年龄看,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比较微小,但年龄差异非常显著。研究将调查对象分为18-24岁、25-34岁、35-44岁和45岁以上四个年龄段,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水平有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
“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这提示我们,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陈祉妍说。
整体而言,与一年前相比,27.2%的受访者认为周围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好了,近五成表示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时,认为变好了、没什么变化、变差了的比例分别为44.8%、30.5%、24.6%。
在预测未来五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时,人们普遍表现出乐观的倾向。在评估预测周围的人未来五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有50.2%的人认为未来会更好,有17.1%的人认为不变,有32.7%的人认为可能会变差;评估自身的变化时更加积极,有67.9%的人认为自己在未来五年心理健康状况会变好,18.5%的人认为会不变,有13.6%的人认为会变差。
报告还对比2008年全国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发现,十多年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特征有一定变化。
具体来说,从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认知效能和适应能力五个维度评判来看,除了认知效能水平与2008年持平,其余四个维度2020年的指数均值均低于2008年。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还表现为对家庭生活、身体健康较为满意而对物质生活较不满意,到2020年则变为以住房和车为代表的物质生活质量满意度明显提升,其他各方面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都略有下降。陈祉妍表示,“由此可见,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隐性需求不断增长”。
综合研究结果,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以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为代表的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便利度方面仍有不足,满意度仍不高。这不仅是阻碍了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也阻碍了国民心理健康需求的满足和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维护与促进。
报告认为当前重中之重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重点对准中西部地区的心理健康资源,以及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以此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新闻推荐
早报3月15日讯从3月15日早晨开始,我国北方多地陆续受到沙尘暴影响,沙尘在一股冷空气的影响下持续南下,当天傍晚,山东西北部多...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