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徽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今日安徽 > 正文

乡村文化振兴大有可圩 ? 大圩镇做强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来源:江淮晨报 2020-12-28 00:37   https://www.yybnet.net/

新时代最美幸福小镇。

合肥市首批市级乡村振兴项目圩美·磨滩。

2019年第四季度身边好人颁奖暨好人回头看活动合影。

2019生态大圩国际半程马拉松。

大圩美景。

“看我们大圩人在台上的表现也不输大明星,能说会唱还有气场。”12月6日上午,中国曲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送欢笑”专场文艺演出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金葡萄文化广场鸣锣开演,独唱节目《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手演唱时邀请台下一位老人上台互动,没承想她丝毫不输阵,博得观众满堂彩。

文化兴,乡村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大圩镇通过产业振兴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推进文化振兴,让老百姓的脑袋一起“富”了起来。

颜值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和邻居一起跳广场舞,不仅锻炼身体还能联络邻里感情。”12月22日晚,在音乐《好运来》的节奏带动下,迎河村的程奶奶一边跳着广场舞一边笑着说,自搬进金葡萄家园小区后,感觉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很多,“这几年来,我们大圩镇举办了很多文艺演出,歌曲、舞蹈、舞龙……不仅能观看,还能自己报名上台去表演,好得很。”

大圩镇的老百姓从农村搬进城市小区,从农民变身居民,如何帮助他们成功转型,熟悉并享受城市生活,成了大圩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的方向,金葡萄文化广场就是探索中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2019年8月16日,投入260万元建设的金葡萄文化广场正式投用,这个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广场可容纳1500人同时观看演出。广场24小时开放,短短数月已成为居民最爱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大圩镇党委书记、镇长朱国栋介绍,近年来,围绕“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大圩首先从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开始,保障居民有场所、多平台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了先行条件。

在大圩,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前往的文化场所。喜爱看书的,可以去圩美·书吧,那里藏书20000余册,设有100多个阅览座位;喜爱文艺的可以参加各类文艺团队,既能学到特长,还能找到发光的舞台;高龄老人可以直接去大圩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贴心护理服务;党员干部可以去大圩镇党校学习……

大圩镇始终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高效整合项目资金,加快补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倾心服务农民和基层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把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气质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挖掘本土人才

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大圩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能人共同努力,一起干、一起闯。多年来,大圩镇一方面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培育挖掘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推动居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加快乡村文化振兴。

金葡萄家园小区自2017年回迁安置以来,居住了来自迎河村、沈福村、南斗村等多个村庄的2万多人。采访当天,记者偶遇脚踩高跟鞋、化着精致妆容的“包河好人”陆敏,她正要去给金葡萄舞蹈队上课。“刚开始搬过来时,大家闲下来除了话家常就是打小牌,小区里乱扔垃圾的现象也随处可见。”退休之后担任居民自治委员会会长的陆敏便想着怎么才能提升居民素质、联络邻里感情,“住进了楼房,居民素质也得跟着上一层楼。”

于是,利用广场舞这个媒介,陆敏找到了提升居民素质的最佳切口。“把每个村的广场舞发动起来,成立统一的广场舞队伍,通过广场舞队员的连接,把原来村与村的感情联络起来,使整个金葡萄社区的邻里感情亲密了起来。再通过这些队员的号召力,我们又在小区里发掘出81个楼长,通过楼长的以身作则和自治,让社区环境和居民素质都有所提高。”

一通则百通!

从思考到行动,现在的金葡萄家园小区,环境、文化活动、邻里关系等早已树起文明风向标。陆敏说,这都得益于大圩镇对居民们的认可,“通过把我们这些普通人培养起来,再带动身边人成长,这两年大圩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今,大圩镇共开展主题实践活动20余场,日常活动10余场,服务居民1500余人次。截至目前,大圩镇共涌现中国好人2名,省道德模范1人,安徽好人2人,合肥市道德模范1人,合肥好人6人,包河好人23人,包河区道德模范2人,大圩镇好人57人,大圩镇乡贤15人,其中2020年1月至今已有7人获评“包河好人”,好人榜样以递增的方式不断涌现。

特长优

一把“文旅融合”钥匙解开乡村振兴“密码”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

每年8月,大圩镇的葡萄园里,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上,晶莹饱满的葡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浓郁的果香,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寻香而至。

克服疫情、汛情双重考验,今年8月16日,中国·合肥第十八届“绿色大圩”葡萄文化旅游节暨首届长三角葡萄文化交流活动在大圩镇拉开帷幕。本届葡萄节不仅创新多种销售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还联合长三角葡萄主产区共同推进葡萄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发展。

自2003年举办第一届葡萄文化旅游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葡萄已成为大圩农民的致富果、合肥市民的舌尖蜜糖、大圩镇乡村旅游的主导产业。

大圩不止有葡萄,还有马拉松。2015年,大圩镇首次举办中国·合肥(大圩)马拉松,同年“大圩马拉松文化节”吸引十多万马拉松爱好者和游客关注、参与;2016年,大圩打造了全国首条马拉松专业赛道;2017年,圩马被中国田协评为国家级铜牌赛事;2018年1月,晋升银牌赛事,同时获得自然生态特色赛事殊荣;2020年10月,圩马将金牌赛事称号揽入怀中……数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大圩镇共筹办了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和特色活动40余场次。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乡村恬静、自然的生活,这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催生了乡村文旅融合,水果采摘、乡村旅游、乡村康养、农耕文化体验等成为新兴的时尚体验。”朱国栋介绍,“我们正在建设的圩美·磨滩项目就是典型的乡村振兴文旅项目。”据悉,圩美·磨滩是合肥市首批市级乡村振兴项目,位于大圩镇4A级农业景区与城市交界处,占地4233亩,总投资约15亿元,将重点打造文化创意基地、文化古村落以及精品民宿等。

大圩通过举办葡萄节、马拉松赛事等,依托文化带来的节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一产向旅游三产的跨越,既“富了”村民的脑袋,又“鼓了”村民的口袋。

底蕴足

传统文化“不缺位”“把根留住”形成大圩名片

“大圩葡萄真真好,迎来客人真不少,还是党的政策好……”85岁的南斗村村民陈荣开年轻时是一名村干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盖房子、打地基时,他都会和同伴们一起带去“打夯歌”热气氛,“社会进步了,地基不用人工打了,打夯歌就歇歇了,后来回迁搬到小区,我就想着这套老手艺不该丢,于是在镇文化站的帮助下,我们组建了新的打夯歌队伍,开始唱党的政策、大圩新面貌。”简单易学、热情洋溢的打夯歌深受大圩人喜欢,现在只要镇上有演出,南斗村打夯歌队伍总要上去唱一唱。

如今,大圩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打夯歌”不仅走出了大圩,还走进了“江淮情”的演出现场,带去了原生态的艺术体验。

门歌同样是大圩镇的一项特色节目,70岁的王则顶如今是这项传统节目的负责人,“2017年回迁安置后,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镇上搞宣传工作的领导们就动员我们聚在一起搞文艺节目。我们就想起了门歌,它和小倒戏、大鼓书一样都是合肥的地方特色,不该丢。”闲暇之余,门歌队不仅在金葡萄文化广场演出,还前往周边社区表演。“我们聚在一起排节目、聊大圩变化、感叹政策好,生活在这里感觉特别幸福,作为大圩人很自豪。”

行走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大圩镇着重发挥传统文化优势,谨记“把根留住”。通过发扬传统文化,繁荣了农村文化,凝聚了人心,聚齐了人气,增进了团结,促进了和谐。

如今,一幅文化振兴的“圩”美画卷正在大圩徐徐展开。

晨报记者 金玲 通讯员 徐文静 王娟

新闻推荐

安徽省成人高考录取结束 共录取考生149953人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消息,12月24日,安徽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2020年安徽省共录取...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乡村文化振兴大有可圩 ? 大圩镇做强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