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张岳
12月21日下午,在合肥地铁5号线云川公园站内,刘通一手捧着笔记本电脑,一手拿着测试机,正在测试地铁5号线的无线信号。
话不多、声不大,一说起网优专业,刘通的声调渐渐抬高,细框眼镜后的眼神也变得犀利起来。
从2G到5G,敢为人先为网络“治未病”
刘通是一名“80后”网优工程师,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网世界,他相当于无线网络的“保健医师”。“手机信号更好,上网速度更快”是他的追求,然而现实中的刘通说话慢条斯理,做事不急不躁。
“年轻,就是要勇敢去想去拼。我在这一行干了20年,经历了从2G到5G的更迭换代,要干好这一行不仅要创新思维,也要脚踏实地,从解决一个难题中去发现、去优化同一类型的问题。”刘通说。
2G时代,无线网优人员办公室整日空荡荡。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大街小巷,一名网优人员、一套测试设备、一辆车、一个司机……一天跑几百公里,一测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年要出差100多天,然而不管“路测”多么辛苦,效率却总是上不去,还经常被动地处理用户投诉。
效率低、成本高、强度大,搞技术的网优人反而离“技术”很遥远。“怎么才能解脱出来呢?那时,我总是在想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像中医‘治未病’一样,在影响用户使用之前先发现问题?”刘通说。
给无线网络“治未病”,刘通敢想敢试更敢干。“想”不是凭空捏造,“试”不是异想天开,刘通的“奇思妙想”都建立在厚积薄发的知识积淀和夜以继日的深度思考上。
经过近两年技术攻关,经过一番沉潜专注的苦功夫,一套由异常用户甄别、异常小区分析、规模DT测试、规模CQT诊断等四大模块构成的先于用户发现问题体系研发成功,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荣获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
作为老网优,刘通面对的都是“硬骨头”。每年春节都是一场“硬仗”,刘通电脑不离身,连除夕夜也要抱着电脑,时刻监控着网络负荷。
“无线信号要像向日葵一样,人流在哪里,信号跟到哪里,实现网络资源随着人口迁徙同步优化。”刘通说。每年从国庆节后就开始筹备春节网络保障,他带领团队创新开展返乡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春节期间基站流量规模,反复打磨形成优化保障方案,开启“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
创新深植于知识,践行于行动。在交换机房,刘通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地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在通信基站,他顶着烈日、冒着风雪解决设备障碍难题;在高高的楼顶,他克服恐高、背负沉重器材勘察规划站点;在山野乡间,他克服数百公里的颠簸、晕车坚持路测工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轰轰烈烈,深耕技术攻关的刘通经得起日积月累的平淡,顶得上紧要关头的考验,耐得住千凿万锤的磨砺。
从“小白”到专家,精益求精练就“金刚钻”
搞技术要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还有更高的标准等在不远的前方。
“有时候一觉醒来,又会有新的技术出现。(下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汪潜徐新山)近日,知识产权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芜举办,本次论坛聚集了知识产权领域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内...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