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稻田中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长丰县朱巷镇陈庄村“虾稻共养”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虾稻共养”一般在春夏之际,而陈庄村华磊家庭农场通过技术创新,让龙虾在冬季住进“新房”,进行反季节养殖,弥补冬春两季龙虾产业链的短板,并吸纳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冬日的乡村寒风萧瑟,华磊家庭农场却暖意融融。在反季龙虾试养基地,一排大棚便是龙虾们的“新家”。和露天养殖不同,这里的龙虾住的是“精装房”。12月10日,记者走进大棚,明显感觉比外面暖一些,大棚里建了两条齐腰高的大水池,清澈的水里,一眼就能看见龙虾的身影。华磊家庭农场负责人梁风成告诉记者,龙虾养殖需要达到25℃以上,为了龙虾能在冬天成活,光有大棚还不行,他们还给大棚们装了“空调”—一种特殊的空气加热机。
近年来,龙虾养殖逐渐成为“红海”,龙虾价格逐年下降。为此,梁风成今年还首次从海南进购澳洲淡水小龙虾种苗在基地进行反季节大棚养殖,这种龙虾个头大、肉质多,养殖效益比当地小龙虾提高一倍。
随着基地的发展,华磊家庭农场吸纳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70多岁的高恒鲁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其妻患病,妻子需要照顾又不能外出务工,在发展特色产业后,高恒鲁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勤快的他每天早上6点就来基地干活,一年在基地收入达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陈庄村依托华磊家庭农场等多家龙虾养殖大户打造了约1000亩的稻虾综合种养扶贫基地,并以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贫困户土地入股基地分红受益;通过技术指导,引导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特色产业。据介绍,该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20多户,户均增收近5000元。
距离华磊家庭农场不远处的李泽贤家庭农庄内,今冬的第一茬草莓散发着沁人的果香。大棚里,几十个农户忙碌着,摘草莓、包装,等待运送至南京销售。农庄发展起来了,也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 “在农庄上班,离家里近,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 贫困户杨同芬说。
经过不断实践,朱巷镇陈庄村走出了一条“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帮扶企业+农户(贫困户)”的脱贫模式,陈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加勇表示,下一步,该村结合生态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稻虾共养等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通讯员 李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莉)记者12月10日从省发展改革委成本局获悉,据对安徽省6个调查县(区)54个农调户的调查,今年安徽省农民种植粳稻亩...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