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绿城桂花园,赵德润《最好的时光》诗歌分享会。
欧陆三段式风格的花园洋房依旧沉浸在层次丰饶的绿植和花草中。站在阳台朝西望去,湖光山色,绿深褐浅,并不理会时序已由秋入冬。天有些冷,否则,就在花园草坪上喝下午茶,那可是妥妥的英伦式中产阶层的浪漫。女主人,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秘书长张彤女士,是诗人赵德润的芳邻,也是粉丝,每每在花园翻土采菊,抬头看见诗人像船帆一样隔着篱笆悄然飘过,陶渊明的情怀便油然而生,于是,这次分享会虽有先前的疫情影响的延滞,终归水到渠成。
当年这个小区尚未完全建成的时候,我就以地产专刊记者的身份,陪同报社的广告业务员来这里采访。中午开发商老总开奔驰600载我们去吃海鲜大餐。练瑜伽的女同事踢掉凉鞋,跏趺坐,大谈品牌、战略、销控,响亮的声音在手势的指挥下,撞击着圆形餐桌顶上的水晶吊灯,回荡在只有三位客人外加两位服务员的金碧辉煌的餐厅里。我一边为女同事叫好,一边不无愧疚地对付着澳洲龙虾,根本没有意识到,那真是房地产开发商的最好的时光,也是纸媒的最好的时光。
谈笑皆师友,分享趣味浓。安徽日报书画院院长陈修奎开口就说,“德润重归诗坛,我并不赞同,这么大年纪了,练练字最好。”语出惊人,貌似是来踢场子的,但最终有惊无险。虽早有心理预期,但这基于牢固友谊的调侃和先抑后扬的语言冒险过程依旧令人捧腹莞尔。
“看到他的新诗集《最好的时光》还是大吃一惊。他写阳光和稻田,一道光遇到另一道光,正在互相照耀。想象力奇特丰富,出乎我的意料,说明诗人仍葆有一颗年轻而充沛的诗心。”
陈修奎的“大吃一惊”,一如我见到其书法作品的感受。陈修奎书法作品笔锋多变,清新俊朗——功力之深厚似乎已经临池几十年了,这当然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勤能补拙,却不能弥补天赋更不能否认天赋。
一直想采访朦胧派诗歌的旗帜性人物梁小斌,除了几年前出版的卡夫卡式哲思色彩的散文随笔《地洞笔记》,还有什么创作?但如今面对面坐着喝茶,我已经满足,不再有一点与工作相关的欲望。他说“德润的诗,代表着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错,这是他的原话——尤其让我释然和欣慰。
此后的新闻稿都过滤了这句欠妥的话,包括赵德润自己也不以为意。确实,在非正式场合,为诗友或新人鼓劲打气,来一点小小的夸张,又何伤大雅?更关键的是,我知道他此刻伪装得很好,甚至比俗人还俗,他混进了一群以诗歌为名义来喝茶聊天的朋友聚会,他隐藏了作为一个思想能量包的本质。
“现在,我混进日常生活里,伪装成与他们一样过正常、平静、什么也不知道的生活,但我总露出手脚,无时无刻不显示出惊恐。世界总要把我从日常生活里揪出来,虽然我隐藏的时间较长。”(《地洞笔记》)
他伪装得很好,一直没有露出手脚,但不能说没有泄露出一点蛛丝马迹。
“每一个人都有成为诗人的潜质。”这应该是梁小斌对于那个诗歌的最美好的时代最刻骨铭心的感受。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亢奋的日子,两手空空的梁小斌跑到空旷的历史路口大喊,“中国,说我的钥匙丢了”。振聋发聩,三十年余音未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旋律。诗歌,不再是投枪匕首,不再是洪钟大吕,他可以是一杯茶,或是一块小小的马蒂莲蛋糕,它可以是最好的时光的点缀,也可以是最好的时光本身。
有诗为证:
我粗粝的声带找不到它钟情的歌——
大风歌自由歌烈火歌正义歌
夸父追日歌精卫填海歌
还有痛彻的苦歌,勾魂的灵歌。
漫天飘荡着
软的绵的柔的甜的暖的嫩的滑的
小恨小爱小情小念。
但即便是这样,
也是好的
我愿为每一首诗每一首歌击筑饮美酒。
每一首内心飞出的歌
都是美的。
果壳中的宇宙
生生不息
你盛开死亡就凋萎
风雨雷电就没有死亡。
凌琪
新闻推荐
本报讯(巩树东孙照柱)为普及安全用药知识,提高群众用药安全与药品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12月3日下午,安徽省安全用药大讲堂...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