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岁的曹光若是寿县小甸镇小甸街道郢西组的一位农民,以种地、养鸡为生。由于妻子和儿子是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曹光若每天肩负着生活的重担。“我要保护好这个残缺的家。”在照顾好妻儿、农闲之余,他参加当地乐队的公益演出,坚强、乐观地面对人生,“只要一演奏,我也就暂时忘记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烦恼。”曹光若说。
妻儿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
11月6日中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寿县小甸镇小甸街道郢西组曹光若的家。记者到来时,曹光若的妻子穿着短袖汗衫,在家门口无所事事地闲逛;曹光若的儿子裤子半吊在腰上,手里端着碗,摇晃着身体不时扒几口饭。由于养鸡,曹光若家的卫生情况很差。
卧室内放着一台满是污渍的旧冰箱,“冰箱是别人给的,勉强能用。”而卧室里的电视机,一角有火烧变形的痕迹;灶台放在一张木桌上,曹光若说,自己最担心的是妻子在家烧火引发火灾,“木桌被烧坏好几个了。”
因为家穷,30岁那年,曹光若经人介绍与有智力残疾的妻子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如今女儿已经出嫁;但妻子和儿子却因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为照顾妻儿,曹光若无法外出打工,前几年曾外出去甘肃打过工,但因为妻子的娘家人反对,曹光若一个月不到便回来“我也想外出打工挣钱,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家里离不开人啊。”曹光若无奈地说。
一家三口每月有千余元补助
对于曹光若家的情况,当地小甸镇政府也进行了点对点的帮扶。当地社会团体组织甸特支乐社的负责人刘志龙,也到曹光若家送温暖,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曹光若一家。
小甸镇定点帮扶曹光若家的帮扶责任人曹震告诉记者,他对曹光若家的家庭情况很清楚,“他家中确实比较贫困。”政府也按照政策进行帮扶,曹光若家每个月除了享受有相应的低保补助外,其妻子和儿子每个月也有残疾补助,“加在一起三口人每个月有1000多块钱。”除此之外,曹光若还种了十亩左右的地,“一部分是哥哥小妹他们的,另外做别人家的一部分,做一季算一季。”曹光若说。
对于曹光若家的情况,曹震告诉记者,“在国家政策方面,能该给他申请的,都给他申请了。”不过让人忧心的是曹光若家的卫生情况,曹震对此也很无奈,“我也找过人给他家打扫卫生,找两个人用水冲,但没有效果,今天你打扫干净了,明天又脏了。”
另外一位帮扶责任人叫赵广春,是当地一所小学的老师,他介绍,自己虽然精力有限,但常给曹光若打电话,对曹光若进行生活上的关心和帮扶。
生活虽然坎坷但他乐观面对
探访时,记者注意到,曹光若炒菜用的锅铲断了半截,曹光若骑的电动车车钥匙损坏,发动时得用螺丝刀代替车钥匙才能启动;生活虽然艰辛、困难,但曹光若依然能乐观面对,生活中不愿麻烦政府和他人,和记者交谈时,挂在他口中的一句话是:“我家还有我一双手,目前我还能劳动,尽量减少国家负担。”
曹光若自幼喜欢音乐,对音乐的热爱一直没有改变,作为小甸特支乐社的一名文艺志愿者,他经常参加乐社的政策宣传、下乡进行民生、公益等活动演出。他的乐器盒内有小号、二胡等乐器。“在音乐中,在排练里,给我带来快乐,让我暂时忘记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烦恼。”曹光若说。
小甸特支乐社党支部书记、文艺志愿者刘志龙告诉记者,他知晓曹光若家庭困难,每次见面也经常鼓励他。曹光若非常热爱演奏,在乐社里负责拉二胡,他对乐社的活动非常认真负责。乐社的成员流动变化大,但曹光若一直都参与乐社的排练演出,每次乐社有演出活动,曹光若也积极参加,“乐团里的同伴对他评价都不错。”刘志龙说。
他想要保护好这个残缺的家
年轻时的曹光若是个文艺青年,长得浓眉大眼,一头乌黑的头发,结婚照上的曹光若英俊帅气,鼻梁上架着个黑框眼镜,穿上新衣服,颇有些电影明星的味道。曹光若读的书不多,结婚前学会了砌墙干瓦匠的手艺活,“别人下班就离开了,我就多干干多学学。”如今曹光若在家种地、养鸡,农闲时,则到附近工地砌墙干瓦工活,补贴家用。
对于当下,曹光若很知足,并感谢帮扶人员们的关心,“他们常来嘘寒问暖。”对于家庭,曹光若说:“男子汉只要有担当,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那就是好样的!”生活还在继续,谈及未来,他显得很乐观,“无论社会怎样变化,不能因为这些抛妻弃子,我要保护好这个残缺的家。”曹光若坚定地说。
如今,曹光若最希望家门口的那条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能早日变成水泥路,“雨天,泥巴一陷有二三十公分深,路不好走步子都迈不开,我父亲80多岁了,住在隔壁哥哥家。”曹光若说。
袁成康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许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安徽省3所高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本报消息据合肥日报报道,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公布了首批遴选和认...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