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合肥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一些企业已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龙头。截至2018年年底,合肥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2.97万个,其中规上537家,上市(挂牌)企业21家,合肥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66.4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42%,文化产业已成为合肥市的支柱性产业。
——重融合,提升文化发展带动力。从打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文化“共同体”,到“合肥都市圈”兄弟城市的百花竞放,到各具特色的县(市、区)展区;从科技到文旅,从园区到项目,合肥文化发展处处体现“文化+”,处处彰显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亲密“融合度”。
——重项目。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本届文博会期间举办了“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文创新品发布”“民营文化企业资本对接会”等活动,以文博会为平台,充分发挥“集聚资源要素”的作用,在“后疫情”时期,为合肥文化产业发展当“红娘”又当“保姆”,力促项目进展,宣传产品形象,目的就是“抓项目、促产业”。
——重惠民。“十三五”时期是合肥文化发展在广度、深度上的再提升,更是在“文化惠民”上的再升温。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创作精品层出不穷,从“牡丹奖”到省“五个一”工程奖;惠民文化活动精彩不断,打造了“大湖之约”“文化有礼 全民畅享”“绿都之春”等文化活动品牌。
扩大“文化圈”推进“一体化”
“一体化”是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文化圈”便在合肥文博会上频频亮相。本届文博会上,“长三角城市群”诸多城市“同搭一座台,同唱一出戏”。
在“长三角博物馆展区”,上海博物馆、浙江宁波博物馆、江苏徐州圣旨博物馆、鲁迅博物馆联盟以及安徽博物院所展示的文创产品,让参观者既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也体验到文化与创意的交融。
“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一大特征。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广播电视台“跨界联合”打造的“线随影动”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会呼吸的伞”机械仿生装置等最新文化科技展品,吸引了观众参加体验。
扩大“文化圈”,是本届合肥文博会重要的发力点。在“省辖市特色文化产业展区”,来自阜阳、淮南、黄山等兄弟城市的文化企业,带来了代表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文化旅游资源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淮南市的“楚风汉韵能源之都”特色、阜阳市的非遗传承项目、黄山市的“五徽”文创产品等均颇受欢迎。
“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既重“圈”内,也重“圈”外。本届合肥文博会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区,汇聚了来自全国 400多家文化艺术传人及机构的工艺美术精品及大师们现场技艺表演。
立足“云科技” 体现“高质量”
合肥文化产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方向十分明确。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123+10”行动要求,聚焦文化“全产业链”,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展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本届文博会完美呈现出合肥文化产业“立足云科技,体现高质量”的信心。数字阅读、全息投影、智能穿戴结合5G、4K、VR、AR等前沿技术,让观众时刻感受到“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的魅力。
走进主展馆会场,人工智能产业链展、创意设计产业链展和音视频产业链展“三大文化产业链”展区串联在一起,“云端”呼应,“文化+科技”范十足。
“高质量”发展,对文化产业来说,就是要实现技术领先、创意领先,其根本保证是“创新”二字。
合肥文博会,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一次“创新”的文化体验。期待来年,期待“十四五”。
·本报记者 韩婷婷·
新闻推荐
安徽省出台意见给行政立法“立规矩” 规章不得“打架” 文字不得拖沓
给行政立法“立规矩”,《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立法工作的意见》11月3日正式发布。未来安徽省将加强重要领域立法,把...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