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徽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今日安徽 > 正文

一部呕心沥血的诚实之作

来源:芜湖日报 2020-10-15 00:41   https://www.yybnet.net/

《〈申报〉副刊〈自由谈〉初创十年散文研究》是汪注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不过他此前已经发表过为数不少的文学研究和评论文章,因此,从极度偏执于“第一次”的现代人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但是,他能够出版系统的学术著作,为师我还是觉得非常高兴的。因为系统的学术著作,其不同于单篇文章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其系统的思考和理论的整体覆盖。

汪注是我的第一个博士生,算是开门大弟子了。但以前我们就很熟悉。他和那位现在在文学评论界混得风生水起的方岩,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就带过他们的课。他们以前也跟我讨论过学问,但酒量普遍不行。方岩以前写过我骑叮当作响的破自行车的故事,汪注没有写过。他可能觉得我骑破自行车形象优雅动作难看吧。那年他来报考我的博士生,面试时抱来了一大摞书,气喘吁吁的样子。我一下子就被他镇住了,当然就录取了他。在抱来的一大摞书中,就有一本他研究《申报》的笔记。

汪注从此就跟我读博士了,研究的方向就定为近代报刊研究,并打算以《申报》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但是,我还是缺乏信心,并且心存疑虑,有点冬天车窗玻璃上的雾气的感觉。我一直专注于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近代虽然有过浏览,但根本谈不上研究。而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近现代报刊研究就如一股风地席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从大学者到新出炉的博士,个个趋之若鹜。从大报大刊到小报小刊,几乎都被梳了不止一遍。尤其是京沪等地学者,依据天时地利,紧锁研究的资源咽喉,其他地方的学者几乎很难问津。但是,汪注居然要问津一下,我虽踌躇但也佩服其勇气可嘉。后来,我听说,他为了搜集资料花了不少钱,吃了不少苦头。

而确定论题所费的周折就更多了。《申报》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悠久的大报,要从头到尾写一部《申报》史,显然没有必要,而且早就被新闻界的人搞烂了。况且我们是做文学研究的,新闻史不是我们家的地,种田不能种过界了。这就是学科的边界。于是,经过反复斟酌,就选取了《申报》的一个栏目《自由谈》。《自由谈》这个栏目,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要写一部《自由谈》史,就如同写一部《申报》史差不多,而且,同样也没有那个必要。于是,他经过反复再反复的斟酌,将《自由谈》的研究定在了相对比较成段落的初创十年。

我们现在讨论《申报》的栏目《自由谈》,一般都将其作为一个近现代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副刊来看待,拿它来与《京报副刊》《晨报副刊》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一样看待。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自由谈》办得早,相对于后来的《晨报副刊》和《时事新报·学灯》来说,它可谓是上一辈人了。后来者,新的文体观念已经形成,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已经分离,而《自由谈》的第一个十年,大致也就是民初十年,文学文体观念可以说正在形成之中,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杂文体观念和民初的纯文本文体观念的过渡时期,甚至有着两接头的生硬和驳杂。而要把其中包罗万象的知识和杂乱的文体打包起来进行论证,几乎只有一个概念能够对付得了,这就是“散文”。

于是,汪注就在“散文”的大旗下,专注于从散文文体学的角度,形成了有关《自由谈》初创期十年的论述框架。但是,面对着这样的框架,还是有一个“史”的冲动在作怪,因为《自由谈》初创十年,换了好几任主编(主笔),第一任是王钝根,第二任是吴觉迷,然后是姚鵷雏和陈蝶仙。这些当年的鸳鸯蝴蝶派的大佬,正是风头正建的时候,都很有个性,每人的办刊风格都不一样。总不能按照他们的更替来写一个风格史吧,于是,汪注就把第一章给了四位大佬以及他们招徕的那些作者。就好比将大神们都请上了神位。在这一部分里,汪注做得很细,列了长长的一个表格。在诸多作者的考订上,贡献颇多。那些作者虽然当年都生龙活虎,但后来大多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下面,要考订出来着实不容易。《自由谈》作为新闻纸的副刊,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有着极为贴近的表现。汪注在这部著作里,拿出两章来描述了民初的政治生态、日常生活和大开放的时代呈现在《自由谈》镜像里的模样。他指出,在驳杂的内容中,传统儒家的救世精神和市井的游戏精神,是看似矛盾实则一体的精神两面。

当然,这部著作最为亮眼的地方,则在于对《自由谈》散文的文体研究。文学理论里经常讲一句话,文体即风格。而对于文体的定义,历来有从表现内容上也有从语言风格上来界定的。他则两个方面兼而有之。比如从内容上,他指出《自由谈》有随感、游记和小品几种形式。说真话,单从这几种文体来看,《自由谈》初创十年的文体与传统的“文”的体式,没有什么区别。但汪注接着使用《文心雕龙》里中国传统文论的范畴,诸如滑稽、尚质、绮丽、简白、猎奇、纪实,来归纳和命名《自由谈》初创时期的散文,我认为是恰当好处的,也较为确切地概括了这些散文的风格,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的精神联系,鲜明地呈现了《自由谈》散文的时代风貌。用六种风格来概括,显然还是不能完全覆盖,于是,汪注单列一章来讨论《自由谈》散文的“戏仿体”。戏仿,既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种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近代)里被广泛使用,但赋予其一种全新的阐释和界定,显然来自于现代戏仿美学。汪注将其分别列为“资讯体式的戏仿”“文学体裁的戏仿”和“公牍体例的戏仿”等,并将每一种体式的戏仿,及其修辞特点、戏仿原本进行了探究。他从戏仿的勃兴里,看出了一个时代的文风。其实,跳出近代文学来看,戏仿后来在鲁迅等人的杂文和小说中,都曾大行其道。放大一点来说,正是戏仿让那个时代的文化本质暴露无遗,也让那个时代一切的陈词滥调,在滑稽的嘲笑声中土崩瓦解。可以说,《自由谈》初期散文的戏仿风,色彩鲜明地标识了一个转型的时代和文化。

汪注的有关《自由谈》初期十年的散文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我读后还是比较心安的。他以一颗诚实的心去做学问,肯下功夫,肯沉入浩瀚的文本中,去不辞辛劳地工作。后来在论文的送审中,也如我所预料的,毫无波澜,五个匿名专家打了五个“优秀”。后来的答辩也非常的顺利,并且获得了学校颁发的“优秀博士论文”奖。现在这部《〈自由谈〉初创十年散文研究》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然可喜可贺,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只是一个好的起点。

《〈申报〉副刊〈自由谈〉初创十年散文研究》

汪注 著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 方维保

新闻推荐

乐见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成趋势

□张国栋近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与“观察员”城市黄石、岳阳、九江、株洲、湘潭、宜春等共20...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10月17日停气通知2020-10-15 00:57
评论:(一部呕心沥血的诚实之作)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