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莹莹通讯员李举
她们是“狠心”的母亲、不孝顺”“ 的女儿、不称“职”的妻子,可她们却是忠诚可靠的监狱卫士。在淝河监狱(又称“安徽省监狱总医院”)疫情防控一线,警花们用她们的坚韧顶起了“半边天”,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致,演绎了战“疫”一线的巾帼风采。
克服恐惧准确诊断
自1月27日起,淝河监狱按照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要求,实行封闭式执勤模式。张素荣作为该监狱唯一在岗的B超室医生,深知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接到任务后,她来不及向家人多交代几句,便赶到单位。
封闭执勤期间,为做好住院病犯的日常B超检查工作,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身体上的辛苦自不待言,有时还要承担心理上的压力。
一天晚上,淝河监狱接收了一例从其他监狱单位转过来的急诊病犯。病犯腹腔疼痛剧烈,且伴有高烧症状。正在值班的张素荣接到通知后也是一惊,病犯该不会是感染了新冠肺炎吧?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而救治的前提是确诊。张素荣按捺下心中的恐慌,做好防护措施,为病犯进行检查。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张素荣判断病犯的症状乃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导致。张素荣的精确诊断为手术室医生打下了基础。病犯在接受了手术之后,得以转危为安。直到这时,张素荣才长长舒一口气,她这才发现自己后背已被汗水浸湿。
双警家庭并肩战斗
“这可如何是好,咱俩都去封闭值班了,孩子咋办?”月27日,1 一通急促的电话搅扰了甜蜜的三口之家。淝河监狱女病犯监区女警杨莹莹是双警家庭,她的爱人是省未管所的民警。
放下电话,杨莹莹的丈夫急得抓耳挠腮。确实,摆在这个双警家庭面前的是一道难题。杨莹莹的公公是阜阳监狱的民警,本就要值班,若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把不满4岁的孩子送回阜阳交由孩子奶奶照顾,着实不便。可杨莹莹的父母也有难处,她的父亲年前刚刚做了腰椎手术,母亲患脑梗后生活不能自理。杨莹莹想到这儿,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了下来。
夫妻俩沉默着,从警这些年,他们太知道“监狱警察”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率先打破沉默的是杨莹莹,她擦干眼泪,望了丈夫一眼,然后拿起了电话,“爸,我俩刚接到通知,防疫期间都要回单位备勤值班,可能一个月都回不了家……”电话那头一阵静默,把孩子交给我,“ 你们去吧。”杨莹莹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他了解女儿的工作,更理解女儿的决定。听到父亲的回答,杨莹莹又忍不住哭了。
带着对家人的愧疚,杨莹莹和爱人全身心投入到站“疫”中。杨莹莹所在的女病犯监区里,有一些女性服刑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烦躁抑郁的情绪,杨莹莹总是耐心开解着。殊不知这个在白日里始终传递正能量的女民警,在夜晚与家人通话时,有多少次把辛酸的泪水无声吞进了肚子里。
“抠门管家”精打细算
李鸿凌“抠门”?对于这个评价,她的同事知之者甚少。可放在疫情防控期间,却又是恰当的。只不过李鸿凌的“抠门”只针对自己。
作为淝河监狱机关唯一的封闭执勤女警,李鸿凌的任务可不轻,处理各种文件、采购所有封闭值班备勤人员的生活物资、处理医疗固废、管理车辆等等,可谓是大家的“管家”,每一项都不容有失。在这个特殊时期,最令李鸿凌头疼的莫过于生活物资的采买。
由于此前商场超市都关门歇业,李鸿凌为配齐首批96名封闭管理民警的生活必需品,驱车跑了不下几十家超市。在她四处奔波采购的物品中,成人尿不湿显得有些另类。为了备齐成人尿不湿,李鸿凌没少费工夫,还在朋友圈求助。其实,这是为医生民警准备的,医生民警进入隔离病房要穿防护服,为了与疫情赛跑,不少人选择带上尿不湿,避免时间浪费。
正是因为生活物资采买不易,李鸿凌才格外珍惜,把过日子时的精打细算用在了工作中。对自己是能省则省,口罩使用后舍不得扔,消完毒再重复使用;可对冲在一线的民警却很大方,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淝河监狱的女民警们身体力行诠释着监狱中,民警忠诚担当敬业奉献的高贵品质,她们如蒲苇一般坚韧,如磐石一般坚定,更像一朵朵盛开在“疫”线的铿锵玫瑰。
新闻推荐
新型冠状病毒在家也能自测?放鞭炮能够消除病毒?淡水鱼能传播新冠肺炎,最近不能吃鱼?穿防静电服能隔绝新型冠状病毒?“点燃法”...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