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近年来,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赵奇红认为,所谓野生动物营养价值更高,其实是一种口口相传形成的误区,许多商贩利用这种心态牟利。实际上,大多数野生动物不仅没有规范化养殖的动物营养价值高,而且其体内的寄生虫及大量病菌会严重损害人们健康。
误区野生动物营养价值更高?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日前,全国公安机关收缴野生动物9.2万头,侦办涉及野生动物的刑事案件948起,收缴野生动物制品5300余公斤。此前,有多少野生动物流向餐桌不得而知。
赵奇红说,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提倡“原生态,无污染”,在用粗粮替代精米面作为主食而促进健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在最为“原生态”的野生动物上,殊不知,这一行为却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在他看来,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已经度过了那个“过年才能吃顿肉”的年代,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不满足于顿顿白米饭的日子,为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鸡鸭鱼肉端下去,乌龟王八端上来”的饮食潮流,新颖的食材似乎在各个时代都受到人们追捧。
野生动物的食用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方面,有些人认为野生动物在野外环境下,喝着干净的水,吃着自然生长的食物,比养殖的动物要更加干净卫生。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认为野生动物有着更高的营养价值。”赵奇红认为,所谓野生动物营养价值更高,其实就是一种口口相传形成的误区,许多商贩利用这种心态趁机牟利。多数野生动物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及其他营养成分都是家养动物所具有的,本身并没有特殊的营养成分,食用后对人体也没有特别的好处。“若要为身体补充能量及营养素,基本上吃日常的肉类已经足够,根本用不着专门找珍稀野生动物进补。”
危险野生意味着有更多病菌
“实际上,大多数野生动物不仅没有规范化养殖的动物营养价值高,其体内的寄生虫及大量病菌更是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对人们的健康弊大于利。”赵奇红说,野生动物并不是如大众所说的更干净、更养生。现在大家吃的每一口肉均是通过层层检疫之后才送上了餐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动物的饲养过程,饲养员的健康状况,动物的屠宰、运输及储存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了动物从饲养、屠宰、运输、售卖的层层把关,对于携带危害人类的病菌的动物及其肉制品做到了及时扑杀及销毁,使得人们吃到的每一口肉制品都得到充分保障。
与之相反,野生动物的来源相当一部分不明确,没有经过安全检测,而许多野生动物如穿山甲、蝙蝠等,更是被确认携带大量不明的病毒,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俞传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理想)近日,省体育局提出,安徽省省级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将重点支持已纳入全省体育产业名录库的受损体育企业,要求各...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