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最近,脑海里老是有这样一个词在转动──“地大物博”。这是我从小学语文课本上见到的词,后面紧跟着还有一个──幅员辽阔。在如此瑰丽神奇的中华大地上,地,高低起伏;河,浅流深湧;村庄,风致千端;城市,丛林凶猛;人,各有内涵。在这样的土地上,人奔走在山川、城乡,结识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丰富多彩的故事,亦萌生爱恨与离愁。
在北方的单调直白土地上生活得久了,就向往南方的小桥流水;在南方的粉墙黛瓦里度日惯了,一到北方,会被空旷无垠的原野惊讶得近乎尖叫。谁说北方风物不形胜,坦荡无垠、空旷渺远亦是形胜的方式之一。
在这样空旷的土地上,有很多书写者撩开某一扇窗口来倾注笔墨,描摹一方土地上的人和事,寄存一人对一地的乡愁,实为认识和了解一个地方风物的别样方式。比如,资深媒体人、光明日报社安徽记者站站长常河先生的散文专著《一脚乡村一脚城》,从自己的成长入手,描摹皖北乡村,写村庄里的人物、风物、风俗、美味;随着自己求学、就业,辗转到城市,继而写城市人的乡愁,写对皖北,对生养他的那方土地的回望,情真意切,每一粒文字都裹挟着滚烫的温度。
写乡愁的文字多,写故乡的文字就更多,在多而滥的文山书海中,能把一个地域写得传神并不多见,无疑,《一脚乡村一脚城》就是这样难能可贵的文字作品。常河先生对皖北地域风物的介绍,对皖北人习惯的描摹,能够把人拉回到多年前的时代场景,让很多人找回一个时代的共鸣。
作为书写者,我们与他们之间所发生的爱恨情仇,是永生无法磨灭的印记。作为乡村里的一员,我们在与他们的接触或摩擦中,逐渐也形成了自己的处事风格,所以,常河先生在本书的开篇第一章就写“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那些渐行渐远的人,留给我们的却是越来越深刻的记忆。
成长,似乎又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主题。《一脚乡村一脚城》中,第二章“陪我一座浮桥一轮月”写的就是成长,一个乡村少年偶入城市,在城市河流的岸边独对一轮满月的思乡之情,对浮桥岸边一处书屋购书和蹭读的情结,对改变命运的中高考的印象,都历历在目。读这些文字,对于相同经历的人,有成长伴读的意味;对没有相同生活经历的人,则是开辟了生活的另一扇天窗。
这个世界上,有哪一种花蕾可以永远开放,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味蕾。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味蕾就开了,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纷纷入我口腹。对一个地域的认知,美食是独特的打开方式。常河先生所写的地域美食,是有个性的,是带着皖北印痕的,比如,那些可以入馔的花花草草,那些劲道飘香的皖北面食,跃然纸上,飘着诱人的香氛。
仓廪实而知礼节。怀揣着对美味的回味,来抒发对一个地域的怀乡病。总少不了的是淡淡的乡愁。在最后一个章节“疯狂生长的乡村”里,让我读到了自少离家的无奈,回乡衣锦的坦然。常河先生对故乡的描摹是隐忍的,是引而不发的,并没有江河倾泻,而是一缕飞瀑,花朵一缕青烟式的淡然乡愁。
向前走,向后看。这似乎说的是哲学命题。人嘛,总是要向前走,也禁不住要向后看,向前走去领悟生命;向后看是领取过往。乡村的B面是城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聂扬飞)1月14日下午,省政协主席张昌尔主持召开省政协十二届三十三次主席会议,审议提交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二...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