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冬花
1956年,一张年画广为流传,描绘了安徽省全国劳动模范龙冬花向毛泽东主席敬酒的情景。当年2月7日,毛主席在接见全国政协委员时,龙冬花向他敬酒。毛主席风趣地说:“姑娘你多喝点,我少喝点。”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瞬间。
龙冬花18次到北京参加各种会议,13次见到毛主席,荣获全省一等优秀模范、全国农业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誉的背后,是她不畏险阻冲锋在前、奋不顾身救助群众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重任在肩 排涝保堤显身手
9月17日,池州市贵池区北闸埂江堤在阳光下格外静谧,这里是龙冬花奋战过的地方。今夏台风“利奇马”过境时,它稳如泰山。
1952年夏,长江水位猛涨,北闸埂江堤岌岌可危。乌沙公社书记把排涝保堤的重担,压到了时任幸福互助组组长的龙冬花肩上:“这13万人口、十几万亩耕地的北闸埂江堤,我就交给你了!”
整整十天十夜,23岁的龙冬花率领几百人、80部水车战斗在抢险第一线。她一天没下过堤,谁累了她就替换谁。
一天,龙冬花发现一处围堤出现缺口。她马上跑回家,拖出一块大门板堵住缺口并死死顶住。翻腾的巨浪差点把龙冬花冲倒,但她仍咬牙坚持。随后,社员们赶来合力堵住缺口。最终,幸福互助组力保北闸埂江堤安然无恙。几天后,公社领导把一份党员登记表交给龙冬花,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抢险救灾 始终冲在第一线
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水,北闸埂江堤溃塌,不少村庄被淹。龙冬花只身划船寻找受灾群众,救下了十几名妇女和老人。
归途中,一排浪头砸得小船摇摇晃晃。龙冬花见状,跳进水里推着船走。龙冬花不会游泳,被灌了好几口江水,但仍步步推行,终将一船人推上了岸。自此,百姓管龙冬花叫“龙恩人”。
1979年4月,春雨不停,江水上涨,防汛告急。龙冬花腰伤发作,大家劝她养病。龙冬花却说:“我还没有到手不能动、嘴不能张的时候!”提起中药,披上雨衣,她和大家前往12.5公里外的杜湖挖防汛石。
任务日渐繁重,龙冬花也日渐虚弱。社员们多次夺下她的工具:“你不是铁打的,指挥我们就行!”龙冬花不由分说抢回了工具:“老毛病,顶顶就过去了。你们干活,我指指点点,不习惯!”
一天,龙冬花粒米未进,大家把她的工具夺走了。可龙冬花没闲着,和6名船工全凭双手,抠出近7吨半石头。事后诊断,龙冬花多处严重挫伤,胃病、风湿病也加重了。“她的病都是为集体累出来的!”村民们说。
保持本色 心系国家不谋私
干农活、抢险救灾,龙冬花冲在前。面对荣誉和待遇,她克己奉公。省里奖励的两头水牛、赴外地开会的补助,龙冬花都交给集体使用。1972年,龙冬花为幸福村争取项目接通了高压线,保障了农业生产,村民至今感激不尽。
“母亲常说,她对得起党和人民,却对不起家人。”龙冬花之子陈建国告诉记者。龙冬花忙于工作,几个孩子是外婆和丈夫带大的。因病提前退休后,龙冬花抢着做饭。听说乡亲有难处,她多方奔走。当3个子女下岗时,她却没找过一次领导。
2000年,龙冬花因病住院。按规定,费用可以全部报销,龙冬花却一再要求提前出院:“我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唯一能做的就是少花点国家的钱。”
2004年9月7日,龙冬花病逝,享年75岁。
【记者手记】
面对灾害,挺身而出、舍己为人;面对待遇,严于律己、不谋私利,龙冬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只身堵缺口、推舟救群众、抢挖防汛石,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龙冬花彰显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践行着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
退休不褪色,保持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道德情操,从不因私事给组织添麻烦,从不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我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唯一能做的就是少花点国家的钱。”朴实感人的语言闪耀着大公无私的情怀。
新闻推荐
■本报星级记者喻寒松国庆节前后正是秋播油菜的关键时期,农户在油菜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此,记者采...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