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提供的手机支付凭证截图
近日,读者李女士向本报反映,从去年12月份至今,她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偷偷使用她的手机玩一款“吃鸡”游戏,前后充值了大约2000元。随后,记者致电游戏公司客服人员反映李女士的情况,目前游戏公司已经将大部分充值款退还给李女士。
家长:孩子偷偷充值游戏
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事发经过,“9月7日我的微信零钱一下子少了将近1500块钱,我赶紧翻看消费记录,这才发现我儿子从半年前就开始向一款‘吃鸡’游戏充值了。”
为什么会这么久才发现呢?李女士解释说:“平时消费时我都是通过微信支付付款的,所以即使钱少了也没有太在意,而且我儿子每次充值的钱并不多,都是几块甚至几毛地充值,最大的也不到30元,所以不容易发现。”
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从2018年12月份至今的微信支付账单明细,确实如李女士所言,每次充值金额都不大,很容易在消费账单里“隐身”。李女士儿子最后的三笔充值记录发生在9月7日,充值金额较大,分别是628.56元、628.56元和192.06元,间隔时间不到十分钟,正是这三笔大额支出引起了李女士的注意。
游戏公司:退还大部分充值款
李女士将儿子的充值金额累加,“大约两千块钱,但我们收入不高,希望游戏公司能把钱退给我们。”说完,李女士难受得想哭。
随后,记者联系了李女士儿子充值的游戏公司,记者将李女士的遭遇和诉求向客服人员详细地叙述一遍,客服人员将情况记录下来并索要了李女士的联系方式。
日前,李女士主动联系记者,高兴地说游戏公司退回了大部分充值款,并表示以后将加强对儿子的教育,以免其沉溺于游戏影响学习。
专家: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安徽重信众合律师事务所于腾飞律师表示,《民法通则》规定,8-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实施的一些民事行为需要法定代理人,也就是小孩的监护人进行同意和追认,否则属于无效行为。尽管如此,于腾飞律师还是提醒家长平时应该看管好子女,尽量让子女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免耽误学习,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孩子与电子产品的关系呢?亳州市心理教育学会会长王继峰建议,当前电子产品已经普及千家万户,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很多时候能帮助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沉溺于电子产品则是不可取的,家长要循循善诱地进行引导,比如现在流行的“吃鸡”游戏,家长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指出沉溺游戏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记者李鹏)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9年9月30日,省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增加设立安徽省眼科医院(中古友谊眼科医院)。据悉,...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