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星级记者程茂枝
实习生宋招娣
9月7日,安徽省某企业在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并经过最短6个月的公示期后,成功修复了企业信用,成为安徽省300余家通过信用修复成功恢复信用的市场主体之一。记者9月19日从省发改委 (省信用办)获悉,今年7月起,安徽省积极探索信用修复机制,对彻底纠正失信行为并满足信用修复条件的市场主体,可以按程序申请修复信用。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省信用平台已归集全省16个市、47个省有关部门共7721类近12亿条信用信息,其中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信用信息超3000万条。省信用平台已与安徽政务服务网、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市政务服务大厅等全面对接,实现信用信息实时共享和一键查询。
同时,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也不断健全。省高院与省信用联社协调实现网络查询的升级,实现了查控超额冻结功能。据统计,全省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近7.8万人并进行媒体公开曝光,限制高消费近11.9万人次,限制乘坐飞机近18.6万人次,限制乘坐高铁近2.8万人次,共1.2万名“老赖”主动履行金额达11.23亿元,营造了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良好氛围。
“失信惩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全社会依法守信。 ”省发改委副主任于德志表示,现在有不少失信主体的失信行为确实没有主观故意,而且绝大多数有纠正失信行为、诚信守法经营的强烈意愿。通过开展信用修复,既普及政策法规和诚信知识,又激励有轻微失信的市场主体改过自新、诚信经营,这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用修复不是简单的‘洗白记录’,也不是简单的‘退出惩戒’,而是有前提、有程序、有限度的失信整改过程。 ”于德志表示,信用修复要在失信主体彻底纠正失信行为、履行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接受诚信教育、主动做出守信承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同时,失信主体还要依法依规向做出行政决定、失信惩戒决定的职能部门提起修复申请,提交信用修复所需材料,相关部门严格按程序予以确认。
省信用办工作人员丁海婧介绍,针对无主观故意的轻微或一般失信行为,失信主体彻底纠正失信行为并满足信用修复条件的,可以登陆“信用中国”网站,按程序申请信用修复。修复申请提交后,10个工作日即可办结。严重失信行为除按照轻微或一般失信行为信用修复要求外,还应主动参加信用修复专题培训,并提交信用报告,才可以申请信用修复。而对于在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或因贿赂、逃税骗税、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等行为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吊销执照的特定严重失信行为将严格按照最长公示期限(3年)予以公示,公示期间不予信用修复。
丁海婧介绍,自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以来,安徽省共审核通过了300余家企业487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申请。同时,为帮助企业修复信用,省发改委研究制定了开展信用修复培训工作方案,省统计局等部门也积极举办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培训班,帮助相关符合条件的失信企业完成信用修复。于德志也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将进一步探索完善信用修复的相关标准,依法依规开展信用修复工作,切实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纠错复活”。
新闻推荐
10月23日起 安徽省高考生开始网上报名 2020年安徽高考报名方案、政策加分方案出台
9月26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其中最大变化是,10月23日起,应届...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