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依托中科大先研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合肥正积极融入全球开放体系,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与此同时,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培育形成多个千亿级别产业集群,一批尖端核心技术成果达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持续提升。
一批尖端核心技术领先世界
2017年2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安徽省这一“科技航母”扬帆启航。作为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核心区位于高新区,一期建设用地744亩,一期总投资70亿元。
与此同时,脱胎于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成果转化,一个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安徽形成。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中创为量子……在合肥市高新区里有一条密布着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道”,不断有新型科技产品从这里走出。
国仪量子发布了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本源量子推出国内首款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目前,合肥市高新区已培育出量子科技企业5家,关联企业20余家,在国内名列前茅。
2018年12月,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启动建设,将为我国开展聚变堆核心部件研发和建设提供技术基础。目前,合肥已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高度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实际上,近年来合肥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能源领域,聚变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屡创世界纪录,先后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及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1亿摄氏度。在健康领域,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突破了自然界赋予动物的视觉感知物理极限。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首次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
合肥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今年4月新建运营的安徽创新馆,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在5月底举行的安徽创新馆首次科技成果发布会上,除七项重要科技成果集中发布外,发布会上还进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合作项目对接金额达到近千万元。
今天的合肥,创新氛围浓厚,创新之风正盛。“每天诞生16个发明专利,平均每天新增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肥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今,安徽省合肥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跃升了72位,被誉为“发展最快城市”;而且,其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经济质量健康。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表示:“创新让京东方可以厚积薄发,到去年我们申请的创新数量已经达到9000多项,累计可使用的和自己掌握的专利技术已经超过了7万件,连续多年在全球显示领域排在第一位,也吸引了7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到合肥跟我们集聚发展。”
2017年,合肥市出台了“人才新政20条”,一年后推出《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滋养人才。同时,积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工作,探索首席科学家制度,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政策突破。近两年来,合肥新增院士10人,在合肥的院士达123人。
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紧紧围绕争创国家实验室、助力国家解决重大科技攻关等难题,合肥正在整合国内科研单位资源,协同国内外优质创新力量,形成大体量、大协作创新架构,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持续增长打造新引擎、创造新供给。
合肥正大力集聚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转化链条。
2012年与中科院、中科大合作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采用高校和企业“人才双聘”、政产学研联合共建,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和研发模式。先研院已建设研发平台53家,孵化科技型企业238家,涌现了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等一批在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应用技术。在中科大先研院之后,合肥市又持续支持建设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已呈井喷之势。
“合肥要紧紧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突出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作,推进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合肥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
据悉,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动大科学装置面向国内外开放共享,积极参与建设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和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发起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及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EAST实验装置吸引了50余个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同步辐射光源10条光束线站已全面向用户开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总有效机时不断提升,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众多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还是在产业上面。”合肥市科技局总工程师戴兵表示:“围绕着我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在政策设计上,持续推动这些成果应用到产业上,比如新能源汽车、芯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还有人工智能这些产业。”
不仅是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合肥依托自身创新资源密集优势,通过健全创新机制,还培育形成了以晶合集成、通微富电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创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及以江淮汽车、安凯汽车、国轩高科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
记者获悉:合肥市已获批新站区新型显示、高新区集成电路、高新区智能语音、高新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包河区新能源汽车、包河区创意文化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20.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高达76.9%,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1.4%,增速始终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文王牌/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维梅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周梅)9月21日下午4点,商报社区行走进合肥市经开区红莲园社居委(公交锦绣花园),开展主题为“共...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