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冬梅
据9月18日《都市晨报》报道,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将于10月1日起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
“儿童信息频遭泄露”是网络时代、电子时代的产物。玩电子游戏、戴智能手表、与智能机器人一起写作业……未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留下痕迹。他们的网上足迹生成了海量数据,被某些不法分子盯上。在安徽,曾有大量新生儿住院视频出现在某视频网站上,姓名、年龄、病情一览无余;在山东,有人只需花3.2万元,就能买到20多万条15岁的婴幼儿信息,详细到门牌号……
儿童信息网上“裸奔”成为社会“新痛点”,监管手段需要完善。如今的孩子是“被网住的一代”,减少上网的呼吁固然是对的,但完全杜绝是不现实的。规范网络空间,减少“上网留痕”漏洞,才能真正保护孩子。
一方面,笔者认为,要减少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收集。现在很多APP或者网页,动辄就要收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上网痕迹、关注信息、学校信息等等,实际上根本用不到。即便没有主观的“拿信息换钱”想法,谁能保证这么多网站、APP都不会受到网络攻击?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另一方面,监管的关键当然还是精准打击。说到底,儿童信息有市场,还是因为有需求。“购买儿童信息”的人多数是生意人,比如拍摄儿童图片的、销售儿童玩具服装的、开展学习培训的,为了精准推销自己的“儿童产品”。此类行为需要约束。
对儿童信息泄露“新痛点”治理需要“狠一点”,提升打击标准,补上科技漏洞,限制信息收集,给“儿童信息”多加几把安全锁。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李荣)在近日于上海嘉定召开的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首批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正式颁发。...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