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广莉
我和家长闲谈时,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其实情商这一术语源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用以表示人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水平。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只有20%-30%依赖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70%-80%是决定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水平。
又有家长问,如何培养孩子情商呢?我想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一般说来,具备高情商的人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在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反复不断地对其进行教育的结果。换言之,情商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经典作品熏陶净化心灵
从语文教师角度而言,语文学习对培养孩子的情商就非常有用。为什么呢?语文教学是人性教学,我们每天学习的优美、智慧、深刻的经典作品会熏陶净化人的心灵、思想和情感,也会改善和提升人的表达能力。高情商有什么特征?具体地说,自我层面就是善于掌握自我情绪、自我激励,心胸宽广、知错就改,适应性强、懂得感恩,不记仇、不易怒;人际层面,就是关心他人,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善解人意……而以上特征都能从课文作品中获得熏陶、教育和培养。
孩子们学习过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师恩难忘》、《但愿人长久》等,这不是在培养亲情、友情、师生情,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报答吗?而诸如《生命的壮歌》、《云雀的心愿》,还有《桂花雨》、《一路花香》等文章,则是致力于培养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则是培养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引导同频共振
语文是一门启发性灵的美丽的学科,徜徉其间,你总会充满感动。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句行话,称为“熏陶感染”,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同频共振,从而体悟情感,了解人性,丰富心灵,涵养人格。再加上我们上课时总是一边讲解着一边感受着,一边朗读着一边激动着,情到深处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也常有之。如此,老师情动于中,言溢于外,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价值,传播了思想精神,展现了人生人性,用激情唤醒学生情感体验,使孩子们也陶醉在情真意切的情感海洋中,在语言的情境中获得审美享受,物我交融。久而久之,情商就这样培养出来。受到熏陶感染,就会明事理、懂是非,珍爱美好,心胸开阔,爱己爱人,爱家爱国,获得健康成长。
语文选材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涵盖内容丰富。而且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学习的外延。所以,就更增加了情商培养的几率。我曾经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看交通标识的变迁: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谚语型);为了您和他人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温和型);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警示型);酗酒开车是驶向死亡与坟墓的选择(暴力型);慢慢走,欣赏啊(关怀型);开摩托车请戴头盔,否则会被开宝马的同学认出(俏皮型)……诸如此类。我让同学们阅读以上交通提示语,区分优劣好坏并说出理由。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非常热烈。从交通标语的类型可以看出文明在发展变化,时代在变迁。
什么叫情商?就是说话让人喜欢,做事让人感动,做人让人想念。这几句话很好,简单明了,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应该向着这方面培养情感,打磨性格。
用习作与心灵对话
再讲讲写作。学语文是离不开作文的,这是一种趋向心灵的表达形式。孩子们通过习作,与自己心灵不断对话,一步步觉察缺点、发现兴趣;增加阅读、获得灵感,挖掘更多潜藏能量,使心性明朗开阔。心胸宽广、有见识、不易发怒,也是这样逐渐培养出来的。
习作中,我的习作题材广泛,引导孩子们从眼前写到未来,从小事物写到大事理,从个人写到社会,不一而足。例如,由小猫小狗等写到登山游泳,由南湖风景写到生态雾霾,由爸妈老师写到社会见闻,由参观科技馆写到探索宇宙……不久前,我还让孩子们写了一篇《春游的发现》,是在过去继续春游过程与写景状物的基础上学习议论写法。从本次习作来看,习作着眼点不尽相同,孩子们写个人毅力、意志、自安徽省察、激励团队的温暖作用等等,不乏佳作;我们还带着孩子们观察冬雪,写《雪天的感悟》,也是从最初的风霜雨雪景色描摹切换到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想的心灵记录……这其实便是情商的一种培养。写作文是所有表达中最缜密、最清晰、最亲和,同时对逻辑和思想要求最高的一种方式。日常说话,可以忽东忽西、天马行空。写作不行,写着写着,可能就会发现好像写跑题了,你自己能知道偏题,但说话你不会知道。因此习作对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都非常有意义。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使人喜欢听喜欢看,从中受到启迪联想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情商高的特征。
我是语文教师,对学校管理也承担一部分责任。我除了重视孩子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性的培养,也特别重视孩子们的情商培养。我希望孩子们懂得,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左右成绩的一个重要品质,是自控,是意志力,是适应能力,从而努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复合性人才。
新闻推荐
“80后”监狱警察不顾危险救治病犯 既要“医身”还要“医心”
1988年出生的胡健,是安徽淝河监狱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他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监狱警察,又是医护人员。安徽淝河监...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