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徽 合肥市 芜湖市 蚌埠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阜阳市 宿州市 滁州市 六安市 宣城市 池州市 亳州市
地方网 > 安徽 > 今日安徽 > 正文

鸠兹烟云一册收

来源:芜湖日报 2019-05-27 01:18   https://www.yybnet.net/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芜湖,与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不仅要了解芜湖今日的发展壮景,而且要了解芜湖昔日的发展基础,不仅要知晓芜湖今日的崭新面貌,而且要知晓芜湖昔日的深厚底蕴,不仅要触摸芜湖今日的物质层面,而且要触摸芜湖昔日的人文层面……芜湖是怎样的城市?芜湖从哪里来?日前,由芜湖市文物局编著的一部真实反映芜湖从1876年开埠之后60年间的老照片总汇《芜湖旧影 甲子流光》画册可以告诉你:只要一卷在手,鸠玆烟云尽收。

这本画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图片化的芜湖近现代史教材。它生动而全面地反映了1876年到1936年这一个甲子的芜湖中兴史。这是古老的“江东首邑”“吴楚名区”华丽转身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第一个“甲子”,是芜湖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第一个“甲子”。因此,芜湖开埠以降的第一个“甲子”,值得回眸与流连。

为了让芜湖开埠第一个甲子的影像大观早日面世,编者在多年辛勤积累的基础上,于2016年少量印刷、内部发行了《芜湖旧影 甲子流光》简本。社会反馈是,简本既“大饱眼福”,又“不太过瘾”。“不过瘾”的原因是图片年代久远,背景模糊,含义不明。

与简本相比,正式出版的这本画册补充了少数新发现的珍贵旧影,同时增加了大量阐释性的说明文字,力争做到:“用图片演示鸠玆人文,用文字解码巨埠历史。”就像该书序言所言:“让会‘说话’的老照片把话说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更加富有魅力、更加直击人心!”正式出版物努力做到具象性与抽象性、直观性与思辨性、平面性与立体性、单一性与互联性、愉悦性与启迪性的统一,竭力把图片中蕴含的芜湖近现代史信息码悉数解开,分享给受众。

受画册篇幅限制,单幅照片说明文字不能过长,整本画册说明文字不能过多。编者择其要者,略而述之。与芜湖的多彩人文和历史巨变相比,正式出版物还是一个“简本”。所以,尚祈广大文史工作者、旧影爱好者和市内外读者,从信息接受层面,进一步解读与解码。

笔者曾在该画册序言里用了几百字解读了“20世纪20年代老浮桥”那张老照片,称之为芜湖版的《清明上河图》。画册中值得我们驻足沉思的老照片比比皆是,笔者意犹未尽,再撷两幅,谈点感想,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最“气人”的老照片——“1877年4月1日芜湖海关开关合影”(图1)。这张芜湖开埠当天所拍摄的的照片,是目前芜湖已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照片,它表现的是芜湖海关的原始形态。当时的这种新式海关是旧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商品市场的形成、近代科技的引进。在安徽,在沿江,芜湖之所以“其地视他县为重”,赢得“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也得益于设立新关。然而,新关设立是以列强的坚船利炮为背景的,以主权丧失、民族屈辱为代价的。强者的傲慢与弱者的卑怯都写在1877年4月1日开关这幅老照片上。

二楼窗栏横匾竖悬,“芜湖新关”四字苍白。庆祝开关而燃放的爆竹纸屑尚未清扫,合影双方已是形同路人。庆典本应喜气洋洋,气氛却是阴霾沉沉。洋人居中,华人两侧。高鼻蓝眼,趾高气扬;大清吏卒,低眉锁眼。座椅有五,洋人据三。芜湖海关首任税务司吴德禄傲气十足、冷面侧坐,徽宁池太广道道员、“复兼关务”的刘传祺退居其后、正襟危坐。一主一次,一倨一恭,对比鲜明。

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云:关道刘传祺“时规复芜湖钞关,又添通商口岸,一切经始章程,皆所厘订。积劳成疾,卒于官。”我们不妨妄加揣度,他的“疾”,不仅“积”于体之“劳”,更是“积”于心之“累”。作为省(巡抚、总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级行政长官,在洋人面前怎么那样憋屈呢?看看税务司是怎样的职位吧。税务司与总税务司均系中国旧时主管海关的税务官员,分别掌握着地方海关与全国海关的管理大权。清咸丰九年(1859),英人李泰国当上第一任总税务司,总税务司署设在上海。上海的江海关是首屈一指的大关,英人德都德为江海关首任税务司。外籍税务司制度即洋关制度,自此在上海建立,并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口岸。同治二年(1863),英人赫德继任总税务司,将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并订定章程,规定各关税务司及外国帮办人员均由总税务司委派。各地海关机构,形式上由中国政府任命的海关监督与总税务司任命的外籍税务司共同管理,实际上各关监督对税务无权过问,税务司才是海关的真正主管。

芜湖海关也不例外。曾任教皖江中学堂的史学家张国淦在《芜湖乡土志(残稿)》里写道:“芜湖新关在洋街滨江岸,税务司一员,副税务司一员,隶外务部,以关道为监督,现又派户部督办节制海关华洋人员,实则归北京总税务司赫德所辖。税务司每月薪水五百两,副税务司四百两,所用系英人,华人只供翻译。”

开埠通商是被逼无奈的,海关管理是有职无权的,在徽州、安庆均勤于政务、颇有政声的刘传祺,怎么能不心力交瘁、卒于任上?

最“人气”的老照片——“1901年芜湖医院门口山坡上以工代赈、挑圩修堤的千余名灾民合影”(图2)。有人撰文,轻率地把这张图片说成:“1931年在弋矶山医院山坡上站满了逃难的灾民”。

首先,说它是“1931年”,时间有误。图片右下方有三个洋人:两个成年人,一个未成年人。面对相机坐在石块上的成年人是芜湖医院院长赫怀仁,侧面站立的是芜湖医院医生毕比——曾经担任赫怀仁与卡洛琳的婚姻主持人,低首站立的未成年人是赫怀仁的儿子。赫怀仁于1895年11月来到弋矶山上的芜湖医院主持院务,1913年4月以身殉职。同年底,赫怀仁的遗孀卡洛琳带着丈夫的8个孩子返回美国谋生。所以,1931年的图片不可能有赫怀仁,有赫怀仁的图片不可能迟于1913年。再说,图片上的男人们头盘辫子,分明是清末打扮。

其次,说它是“逃难”,事情有误。图片上的农民手中握着铁锹,脚边放着箩筐——冬季挑圩的工具。如果是逃难,为何没有孩子的身影?逃难,姑且视为逃水灾,灾民们哪有不携儿带女的?哪有不肩扛手提家什的?

本画册在正式出版之前所编印的简易本中,也曾误读该图片,把“灾民”误写作“难民”。一字之差,意义有别。“难民”是“逃难”之民,“灾民”是“受灾”之民。如何救助“灾民”?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光绪)二十七年芜湖大水,赫怀仁医士捐资以工代赈,全活无算。”这是这本县志里对赫怀仁的唯一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是水灾的年份,“以工代赈”是救灾的方式,“全活无算”是救灾的结果。而“捐资”则是赫怀仁救灾的“善举”。当然,赫怀仁作为一个院长、一个医生,肯定拿不出那么多善款来赈灾,他“捐出”的主要是来自美国红十字会的“十万美金”。这笔资金,要有人管理、有人运作。管理得怎样?运作得怎样?需要向美国红十字会反馈。汇报赈灾情况——这大概是弋矶山医院南门外山坡上组织千名男女劳力合影的摄影意图所在。这张“人气最足”的图片给了民国八年《芜湖县志》那段惜墨如金的记载一个有力的佐证。

在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图片与资料中,赫怀仁是个“著手成春”的全科医生,又是个“存广济心”的慈善人士。他在一次为贫民所做的大手术中,过度劳累,染疾身亡,年仅45岁。感激他的芜湖各界人士,在市中心的戏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赭山的外国人公墓里为他镌刻了“施爱使者”的墓志铭。他以传教士身份走来,以殉道者身份羽化。传教的职能被他弱化,慈善的作用被他放大。他是一百三十年来悬壶不断、日益壮大的芜湖弋矶山医院的筚路蓝缕的首任院长,他作为“健康的化身”而“德泽遍中江”。赫怀仁及其家族几代人对芜湖西医的贡献不能被遗忘,赫怀仁的大医英名应该进入芜湖近代史的名人录中。

本画册正式出版后,接触过简本的读者纷纷反映:升级版的画册文字充实,资料丰富,结构优化,对芜湖近现代60年历史作了详细介绍,可以当史来读。

本画册主编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文物局同事的合作下,在社会同好的协助下,为画册的简易版与升级版的次第问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为了一张图片的寻觅,为了一个史实的考证,甚至为了一个字的确认,都殚精竭虑,以求无憾。譬如,“赫怀仁医生追悼会会场”那张图片,芜湖商团公会挽联上“魂魄倘多灵”的“灵”,照片模糊,难以辨认。起先以为是繁体字“穷”,联系上下文,不甚通顺。后来更换了新电脑,清晰度有所提高,才发现是繁体字而且是很少见的异体字“灵”(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者评价:这本画册,为芜湖的先人钩沉了遗产,为芜湖的今人唤回了记忆,为芜湖的后人留下了财富。

倘能如此,一切付出,都是值得。

□ 盛书刚

新闻推荐

缺乏运动者易得骨质疏松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通常来讲,50岁以上女性,一般指绝经后女性,三分之一会有骨质疏松症...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鸠兹烟云一册收)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