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变革,壮大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新动能——
“你咋还急眼了呢?”“Why are you angry?”——座谈会前的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现场展示的人工智能多语种(方言)翻译技术,引来很多人会心一笑。
有趣的应用场景背后,是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2018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650亿元,同比增长30%。“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红利兑现期。长三角要代表国家,牢牢把这项技术掌控在自己手里。”刘庆峰说。
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内,一市三省正在携手打造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
开放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塑造全球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对接22个部门,服务28万家企业。货物申报由1天到半小时,船舶申报由2天到2小时。发源于上海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目前已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为企业节约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达20亿元以上。
乱云飞渡,我自从容。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说,长三角作为我国最开放的区域之一,面对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升温的态势,要冷静观察,主动应对,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包括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在全域逐步推进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借鉴世界银行评价营商环境的做法,加快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打破区域藩篱制度壁垒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打开自己城市的地铁APP,就可以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温州、苏州等七城间扫码通行、自由穿梭。由支付宝“异地扫码”技术支撑的长三角地铁“通票”,在座谈会期间宣布正式落地。
“看似简单的一步,却需要大量的硬件改造、软件调试,突破诸多障碍壁垒。”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说,未来一年内,支付宝将助力长三角所有地铁城市实现扫码跨省互通,并逐步向“全国通”迈进。
长三角一体化点多面广,必须抓住基础性、关键性的领域与环节,实施重点突破。从硬件到软件,从基建联通到制度打通,这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的地方政府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苏州市常务副市长王翔说,苏州的轨道交通S1线去年已经开工建设,未来将与上海的轨交11号线实现跨省衔接。在硬件日臻完善的基础上,今年苏州将持续推动长三角的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包括加快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努力实现退休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联网实时结算。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经常会遇到产业粗放式发展、同质化竞争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形成统一的产业布局,一市三省正在抓紧编制长三角产业地图,积极探索跨省市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不能避谈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正确的态度是不仅要谈,还要拿到桌面上来谈,形成一套管用的制度体系。”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周振华说,一市三省在跨区域的投资、产业转移承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摸索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利益共享“算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中央自上而下的要求,更是长三角2.2亿人民自下而上的热切期盼。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商合杭高铁正在铺轨,地铁明年也要通车了,芜湖正在大变样。”坐在出租车上,司机姚师傅自豪地盘点一体化给芜湖带来的变化。“我们期待,一体化能给芜湖带来更漂亮的城市面貌,更多的投资项目,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芜湖北面的长江之滨,一座青山如刀削斧砍,壁立江中。滔滔江水在此冲破阻碍,形成“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浑气势。
航向标已经明确,发令枪已经打响。只要一市三省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就能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将一体化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引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驶向更深邃的远方。(新华社上海5月25日电)
新闻推荐
为扎实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工作,将投资理财等金融知识送往基层,提升社会公众,尤其是老年群体的风险防范...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