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刘刚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自1月份在云南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冬玉米以来,在我国发生范围迅速扩大。目前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等13省(区、市)的260多个县(市、区)相继见虫。据预测,该虫将随气流进一步向北迁移,将对安徽省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构成重大威胁。为此,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切实做好监测防控,严防草地贪夜蛾暴发成灾,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告诉记者,草地贪夜蛾在11-30℃温度内适宜发生、繁殖力强、取食作物种类多、迁飞扩散距离远、防控难度大,已在世界多个国家造成严重危害,非洲及亚洲部分区域玉米、甘蔗等作物减产20%-30%,重者毁种绝收。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约1700万亩,该虫一旦蔓延危害,将严重威胁安徽省粮食生产安全。各地要提高认识,及早安排部署,提前制定监测预警和防控方案,一旦发现,及时歼灭,防止扩散蔓延。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立即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一次全面普查,调查作物以玉米为重点,其他禾本科作物为辅,摸清该虫在安徽省的发生与危害分布情况。开展定点监测,严格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防止漏查漏报贻误防治时机。
针对草地贪夜蛾迁飞性、突发性和暴食性等危害特点,各地要及早制定防治预案,充分做好农药、器械等防控物资和人员准备。要重点做好迁入代成虫的理化诱控和三龄前幼虫的药剂扑杀,保护幼苗生长,减少缺苗断垄,并对中后期虫口密度达标田块及时进行防治。草地贪夜蛾属于外来新发重大害虫,针对农户识别难、防治难、认识不足等问题,各地要立即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等活动。同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形式,开展宣传普及,让广大农户充分了解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发生危害习性和防治方法。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可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喷雾防治。
新闻推荐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长三角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